语文的教与学
作为教师,在讲授语文这门课时要付出怎样的努力,似乎没有固定的形式。社会学家李银河说:“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在知识的海洋中,在专业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这一点。从人生的意义上来说,一个人应该下定决心去寻觅自己的独特道路,谁也不靠,就靠自己,就凭借自己的兴趣,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在史册上留下名字,经历美好的爱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最好的谋生手段就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思考这样的哲学问题。
对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是学习基础性知识和根本性知识的阵地。谁也没有理由拒绝这门课,不好好学习这门课。因此,除了用积极的态度听讲之外,学生还应该与教师构建一个共同拥有的空间。学生应该知道教师讲课的概念和讲授的一般内容,与教师要互相理解,信息要对称。“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课堂上,教师讲得好,是应该有听众的,而且听众可能是知音型的。
学生还应该多看书。张胤曾经在2017年8月2日的《新民晚报》上以“读书是最容易跨过的门槛”为题作了很好的阐述。他写道:“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是我常看到的一句话。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你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没有一点印象,其实它们仍然潜藏在气质里、谈吐上、胸襟中。读书不是穿锦绸罗缎、吃琼脂美馔,满足不了“食色性也”的即时口腹之欲。但时间可以检验一切,读过的书会在潜移默化间发生裂变,让你站在思想的高山上,看清哪些是沟壑;让你胸中自有峰峦,灵魂充满香气。不管出身于寒门还是富贾贵胄,有一条路公平地摆在人们面前,让人通往一种精神上的高贵,那就是读书。读书是多好的一件事啊!看了《论语》,我开始相信人性本善;看了《墨子》,知道何谓礼数;读了《王阳明传》,知晓被庭杖得血肉模糊的王阳明被贬到荒蛮的贵州龙场,却潜心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的处世哲学;读了《曾国藩家书》,了解到这个晚清名臣虽天性笨拙,但素来勤奋,遭遇无数挫折,才成为一代名臣大儒。读书的意义不是奢求彻悟人生,而是让你知道,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和你一样面临烦恼,甚至比你更苦、更难。读书亦有彻悟境。此时,读书与你的人生血肉相连。人的气质大多藏于书中,过了锋芒内敛的年龄,就会慢慢显露出来。就像一把镰刀,在人的心中开垦出一片旷野,一到金秋时节,便能收获思想的稻谷。思想是这世上最公平的东西,你投入多少便产出多少,而且谁也抢不走。
读书与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尽管有些书可能跟我们的专业没有关系,但是读书仍然是让我们受益无穷的事情。为此,我给听课的学生列出了一个书单,上面有43本书,希望他们认真读完,并做到理解、描述和说明。
现在的一些课堂常常表现为,教师认真讲课,学生努力做笔记。我们应该好好地问学生一个问题:“在听课的过程中,究竟收获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济南市章丘区第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