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市域整体推进《指南》落实的机制研究 用战“疫”素材讲好思政课 在语文教学中探求“问”的学问 图片新闻 新时期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型管理 建设家庭“小型学校学习组织”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探求“问”的学问

□ 安丘市兴华学校 赵秀芹

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语文教师把课堂提问变成了一种单向活动,提的问题多而杂,缺乏针对性、逻辑性,教学效果一般,甚至效率低下。原因是学生没弄清问题的本质,缺乏深度思考。

有没有一种课堂,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学生思考力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发展呢?近年来,我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学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在一知半解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理解得不到位,有时只能弄懂字面意思。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进入语境,深度解读。例如,我在讲《社戏》一课时,发现学生对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于是,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我’为什么非常渴望去看戏?”“‘我’的小伙伴为什么都去看戏了?”“‘我’的内心为什么充满向往之情?”“作者为什么重点描述了看戏的童趣?”通过追问,学生感悟到作者忘不掉童年生活,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

曲解误读设计“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困惑,这时,教师可以设计矛盾性的追问题目,让学生在矛盾中明确是非,改变学习方向。例如:在讲《范进中举》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的了解不全面,只认识到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追问:“范进在中举前后对胡屠户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从中有什么发现?”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范进中举前称胡屠户为“岳父大人”,中举后则称他为“老爹”。由此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庸俗小人。学生的阅读认知及时与文章的“讽刺”主题联系在一起了。

文本留白巧设“问”。留白是一种写作技巧,可以达到 “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文本留白处设计追问,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留白的地方比较多。鉴于此,我精心设计了一番。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我先让学生补充省略的部分,梳理文意,即“(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理清文意后,我开始追问:“渔人是怎样‘具答’的呢?”学生根据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踪迹开始叙述,对第一段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学生再读文章时所感知的内容就会更丰满。所以,教师要巧妙利用文章的留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个性体验紧追“问”。在回答课堂提问时,有的学生不能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总是借用别人用过的词语表述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例如,在讲《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多次写了掌柜的‘笑’和众人的‘笑’,每一处的‘笑’蕴含着什么深意呢?”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表达观点,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