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青春心 语文心 春芳 教师书架 让心在温暖教育里安然绽放 以素养之光 树师者之尊 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开卷有益】

青春心 语文心

——读王君《青春之语文》有感

□ 李婷杨

近日,读了人大附中王君老师的《青春之语文》,顿觉心情舒畅、耳清目明,大有拨云见日之感。“语文”在她口中、笔下、心里何止是一门课程?那是美,是艺术,是创造!震惊之余,我不禁感叹她将艺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能力:她对选取教学突破口的把握,对文本教学的深层挖掘,对思维冲突的捕捉以及导语和结束语的艺术处理。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新鲜又不得不佩服它的可操作性。

一、 青春语文总是诗

王君的真情告白:

“青春之语文,反对语文教师陷身于琐碎事务,心灵老化,无所作为,呼唤语文教师终生保持专注与激情,热爱生活,积极有为。

青春之语文,反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坐井观天、盲从附和,呼唤学生投身壮美语文天地,借语文之东风,舒展健康俊朗的青春个性。

青春之语文,反对语文教学功利世俗、单一沉闷,呼唤以充满瑰丽想象的脚踏实地的实践提升语文青春品位。”

在“拒绝心灵老化”章节中有个案例叫“流泪”,让我为之动容。王君老师在讲驳论文《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时,恰好刚从南京回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阴霾还笼罩着我的心”。于是,她在讲课前先向学生们介绍从南京带回的图片。当介绍到3个士兵把400多名中国人押到刑场时,她哽咽了,继而放声大哭,冲出了教室。她的泪水诠释了她是个感情丰富、永葆激情的女教师。但在冲出教室前,她对学生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老师最害怕的就是有一天,当你们给你们的孩子讲南京大屠杀时,他们以为这和武侠与科幻小说一样,仅仅只是一个故事……”至此,全体学生陷入沉思。有学生在练笔中写道:“初冬季节,清冽的寒风中,老师把我们的心流成了一条泪河。”

王君老师用她少女般敏感的心灵成功地将孩子们引领到了此课的情感预设中来,尤其她最后发自肺腑的那一番话,更是给学生心头猛烈的一击。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学生是否感动,更在于感动背后的沉思,语文课堂没有拳拳诗心,如何引得情感活水来呢?青春语文,就是用青春的生命和热情铸就语文课堂。它像诗一样,灵动、跳跃、脆弱、敏感,具备让你为它哭、为它笑的魅力,但能造就诗一样课堂的教师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洗去身上的世俗与铅华呢?

二、 让教学充满创意

王君老师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设计新颖、大胆质疑和洋溢温情的教学评价。

1.不走寻常路

《狼》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里面的“犬坐于前”历来是老师们讲语法名词活用作状语的典范,似乎文言文已经成了我们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载体,而文章真正的个性和魅力早被我们忽视。当我们为了学习烦琐的文言语法时,早已将文章肢解得破碎苍白,又怎能要求学生潇潇洒洒地走进文言天地呢?

王君老师对于此课却有独到的讲解方法。在解决文言字词时,先让学生们自学;接下来,王老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描述《狼》这个故事,却故意设置了4处错误。错误的词语都是那些有生命力、有价值的词语。比如,她把“积薪其中”讲成了“堆积了一些值钱的东西在里面”,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纠正这里的“薪”不是“薪水”而是“柴草”。王君老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抱薪救火”“杯水车薪”“卧薪尝胆”等词语。这样做,既抓住了学习重点,又让学生因为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文言而兴趣倍增。

2.情到深处自然鸣

在冰心的《纸船》一课中,王君老师扮演了课堂讨论“首席”的身份,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王老师首先问作为无名小辈的学生“修改著名作家的作品怕不怕”,学生们被激发斗志,都说“不怕”。王老师趁势展示自己的名言:“我就是我,我的观察与见解与众不同。”并要求分组讨论,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学生们意气风发,讨论得热火朝天。班长主持讨论,教师坐在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还真是各抒己见,找出了不少病句错误。

一首诗掀起了一堂课的波澜,以“诗歌评委会”为载体,引导学生练字练句,体会诗情。王老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与学的精彩对接。

3.洋溢温情的评价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似乎学生读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只是对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当我们跳出结果评价的藩篱,而醉心于过程评价时,评价也许就成了一种幸福。

给学生作文打评语,是评价的另一种形式。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似乎我们常用的评语总是那几个,如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或直击学生要害,如主题不明确、有跑题之嫌,病句较多、缺乏文采。

而王君老师却对评语做了相当多的探索,如潺潺流水般的散文式评语,铿锵有力的警句式评语,行云流水般的记叙式评语。选取两句如下:“字字活泼快乐,词词笑语盈盈,每一句都是校园生活的写真,更是豆蔻年华的素描。”“你会是未来的余秋雨,或者,超越他。”如果一名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名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而最好的鼓励和认可就藏在不露痕迹的评价之中。王君老师的评价语言如诗一般,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教材。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三、踏踏实实回归文本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中,王老师让学生们围绕“岩石架”用3个词语把故事情景概括一下,学生们分别讨论了用“攀”“爬”“伏”“困”等词哪个更恰当。她启发学生读书要细致,用词要自然、有生气。课堂结尾,她问文章题目中哪个词是题眼,学生分别提出“再”“走”“一”“一步”。于是,王老师让学生反复读“父亲”的几句话以及最后一段的点睛之句,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哪个词该重读,以及怎样才能读出“漫长”的味道。学生就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中感悟出“一步”是题眼,因为这个故事强调的是“一小步一小步地走”。这堂课并没有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发表见解,也没有把热热闹闹作为课堂的目标,而是一直和文字很接近,设置讨论很巧妙。这是学生和文字真正的亲密接触,是真正有语文味儿的课堂。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尽管自己还年轻,有诗意的激情,有创新的信念,但扎实不足,距离“语文味儿”的课堂甚远。只有教师先对文字有独到的发现和感悟,才能为学生寻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搭建一个富有匠心的语言领悟平台。

书香还萦绕鼻尖,王君老师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荡漾。青年教师是需要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的。只要我们每天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平凡的工作,惊喜就会源源不断。最后,以王君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快乐地做一条小溪。一路,我飞花溅玉而来。我的歌声也许不是天籁,但我希望是语文教改大潮中和谐优美的旋律!”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