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青春心 语文心 春芳 教师书架 让心在温暖教育里安然绽放 以素养之光 树师者之尊 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随笔】

以素养之光 树师者之尊

□ 徐小辉

手捧窦桂梅老师写的《做有专业尊严的老师》一书,如获至宝。窦老师书中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描述与剖析,令人深思;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令人拍手称快;对域外之行的记录与思考,令人眼界大开……

我作为一名扎根农村的语文教师,虽然已在语文这片广袤的原野上耕种了将近20载,但依然时有力不从心、不知所往之感。窦桂梅老师的这本书为我困顿中的语文教学理清了方向,积蓄了力量。

窦桂梅老师说:“一片原野之所以美丽,是因为那里的小河清澈悠远,那里的花草美丽茂盛。如果你这条河水草丰美、落英缤纷,那么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面对学生说出的不着边际的话语,无须吃老教师的‘剩饭’,凭着自己的储备,就足以成为学生及时的语言的医生、精神世界的点拨者、文学知识的领路人。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素养。”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毕业至今,听过无数节课。有特级教师的观摩课,有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公开课,还有很多的达标课。为什么特级教师的课分外真实且有魅力?我觉得这跟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是分不开的。听黄厚江老师上课,整堂课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那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那温暖贴切的评价语言、那尊重有爱的师生互动,无不彰显着教师的文学素养。真真听不够,品不尽!我想:这跟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触是相同的吧。

民国时期,我国涌现了诸多的大师。这些大师学术水平高、功底扎实深厚,令人难以忘怀。大诗人闻一多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文学成就高,课也讲得极其精彩。闻一多上课时,往往先抽上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会把晚唐诗和后现代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闻一多不仅口才好,讲课也是引经据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所以,他讲课时,课堂上每次都座无虚席,外校也有不少人来“蹭课”,有的人甚至跑上几十里路来听课。难以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盛况?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上的饕餮盛宴?真希望自己能生在那个时代!物资虽然匮乏,但文学的理想之光永远闪耀。想来,徒留怅然与遗憾罢了。

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又是一种怎样的现状呢?为了迎合专家们层出不穷的新理念,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一幕幕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课堂上少有智慧的引领,少有琅琅的书声,少有思想的碰撞,少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更多的是充斥着矫揉造作与虚情假意的功利色彩,缺乏语文的本真味道。我想:这种现状的根源除了功利的目的,更多的就如窦桂梅老师所说的是教师语文素养的缺失。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我们的课堂教学唯教参的马首是瞻,不敢稍有逾越;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我们的课堂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来教学;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我们的课堂几年如一日,甚至十几年如一日,新瓶装老酒,多少往事又重来?

那素养的缺失如何来弥补?

“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由这句话,我联想到教师的各种充电。现在,教师们的学习机会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各种培训、研讨、听课,形式多样,确实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和促进。但是这样的学习,学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的技能或手段,对教师素养提升的作用极其有限。

窦桂梅老师认为,那沉淀在教学中的、于言谈举止之间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即能否以语文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对话,为学生引路、照明,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也是仅靠临阵磨枪或集体智慧永远也无法达到的。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读书。

如今,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确实不易。但是“爱读书的人,不管怎样,都愿在忙碌中,找到书这位朋友,并与之对话”。只要坚持下来,假以时日,必有收获。素养之花必将盛开在你的课堂之上,成就你思想的无涯,让你以语文的方式来行走。

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耕种的路上,都能手握诗书,且行且吟;都能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都能累积丰厚的文学素养,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尊严。

让我们再一次默念狄金森的诗句:“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