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小学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探索
中小学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自2019年底开始,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席卷全球。这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学校若发现一个病例,就会造成大面积扩散,从学校蔓延至家庭、社区,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国内外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日趋多样化和频繁化,中小学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也朝着多类型、多层次方向发展,校园防控形势愈加严峻。
探究建立中小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对校园内已知的或未知的、已发生或潜在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时间、带来的危害和产生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事件的实质提出并制定实用的、可操作的应急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建立中小学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的思考
一是坚持在“防”字上下功夫。着力从组织、预警、制度、联防联控、健康宣教、措施保障六个方面入手,打造预防体系,使学校全方位的防控工作真正实现 “避火罩”的功效。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成立校园公共卫生防控领导小组,统领协调、宣传、报送、教学、学生、处置、保障、党群等工作,强化主体职责,确保高效运作。通过建立预警体系,健全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构,建立与卫生部门信息联动机制,健全应急反应预警机制,严肃信息报送制度,加强预警应急演练,实现未知事件提前防,让未知传染病进不了校园。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日常校园公共卫生防控制度、学校公共卫生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查制度和学校公共卫生防控的部门方案,规范操作流程,明确职责要求。通过健全联防联控体系,对内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四级防控工作联络体系,对外与教育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联防联控,实现对内、对外双向推进。通过建立健康宣教体系,开发卫生教育课程,开展与医疗机构研学,进行师生身心健康筛查,推送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告知书,推广迎合季节特性的体育项目和普法教育,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二是在“控”字上下功夫。从快速响应、科学调度的总体战,科学研判、果断决策的阻击战,加强舆情管理和心理辅导的处置战入手,构建控制体系,确保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将影响降到最低。总体战要体现公共卫生事件发现、信息登记、事件报告的快速反应和信息报送、心理干预、医疗、消毒隔离、安全保卫、后勤保障、教学调控的高效性。阻击战要严格落实各项报告、隔离等防控工作要求和积极配合流行病调查、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等应急处置工作。处置战要在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开展各类摸排、人员管控、场所消毒通风和全面反馈舆情。
三是在“效”字上下功夫。着眼于“有效”和“长效”,从政府部门评价、校内考核评价机制、社会与家长监督评价机制三方面着手建立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纳入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年度考评内容。在政府部门评价方面,由教育行政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组建队伍,对中小学校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机制建立、方案制定与制度建立、舆情管控等方面实施绩效考核,并通过日常检查与定期考核的方式,加强师生健康档案等过程性材料的检查,实施全程、全时、全面的中小学校园公共卫生评价。在校内考核评价方面,学校要制定并落实公共卫生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按照校园安全风险管理责任进行分工,建立干部、教师、班级、学生四级校园公共卫生评价体系,分别纳入中层干部考核、教师师德考核、班级考核和学生的综合素养考核等评价体系。在社会与家长监督评价方面,坚持“请进来、发出去、开门干工作”的思路,定期邀请家长和社会监督员走进校园,找问题、补短板、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