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用奇,让古诗词教学趣味盎然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以形象、凝练、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成为全人类精神的滋养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酷爱阅读古诗词,更一贯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守正用奇的思路,使古诗词教学课堂情趣盎然,学生学得愉快而充实。
抓自身知识储备不放松。通过阅读检索《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等工具书,把中小学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如大小“李杜”、济南“二安”、“元曲四大家”的作品,深入研读整理,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时的境遇,以便体会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作者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
抓教学目标落实不放松。完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无论用巧还是用拙。如,在教人教版《天净沙•秋》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这首元曲的特点;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其中,了解这首元曲的特点不是教学考查的重点,较多教师会忽略。我则抓住不放松,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表达的形式”,还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天净沙•秋》中自然景物(意象)并列组合的方式。这是该元曲最大的特点,也是学生们通过观察就能发现的。
抓古诗意境的体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境”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体会古诗词意境是诵读古诗词,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之上更高的要求。这对很多中小学生是很困难的,大多数教师不会把它列入古诗教学目标中,但我会把它隐含在古诗教学中,因为意境是我国诗歌乃至语言的魂。
既然完成教学目标,体会诗歌意境有困难,在教学中就要敢于用奇。我所谓的“用奇”就是借助音乐、画面的“桥梁”,让学生爱上诵读,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意境。
巧用音乐背景。如,在教学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时,我就选取了《梅花三弄》笛子独奏的音乐作为诗歌朗诵的背景音乐。名诗和名曲珠联璧合,学生沉浸在笛声营造的浓厚氛围中,快速进入了学习状态;再如,教学《天净沙•秋》时,我先让学生们在舒缓的古琴曲《平沙落雁》中欣赏秋日美景,然后再听读、跟读诗句朗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诗词的情境之中。还有,在教学《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时,我用金声玉振的鸣钟击磬声营造寺庙庄严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身在禅寺空灵的境界。
巧用国画画面。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融合,很多画家也以古诗意境为蓝本绘成诗意图。这些画面天然地成为教学故事的助力。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柳宗元的《江雪》、王冕的《墨梅》等,都可以借助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描绘的场景,体味诗人表达的情感,或者请学生自己画简笔画,来表现诗句的意境。
借助背景音乐和绘画画面产生的意境体会,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请学生在课下学唱古诗,通过编写、表演课本剧来外化这种体会。我执教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后,我的学生在课下编演课本剧,先后在街道和区里获奖。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更加高涨,古诗教学的课堂也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