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若干视角 建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 上好“开学第一课” “战”疫行动 匠心筑梦 如何做好开学复课后的教学衔接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若干视角

□ 潍坊市教育局  井光进

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既要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要支撑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还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期,强化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思维。围绕“学校精致、育人精准、师生精神、管理精进”的价值追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仰望星空抓好体系架构,着眼内涵推进改革创新,脚踏实地确保落地见效,从不同视角整合各类要素,调适处理好各个层面各种关系。

公平与效率。现代教育治理首先聚焦公平,公平是前提,是基础,必须围绕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师生,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名师生健康成长来构建治理体系。但公平不是平均主义,资源供给调配也不是“撒芝麻盐”“大水漫灌”,实现公平要讲效率。诸如分配机制,“大锅饭”绝不是公平,优教优酬才是真正的公平;职称岗位到年限就聘任、聘上就终身制更不是公平,人岗相适、有为有位的竞聘机制才是公平。总之,是要靠机制赢得公平,靠效率激发活力。

质量与效益。提高教育质量是治校办学的要义所在,质量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要什么样的质量、怎样提高质量、如何评价质量更重要。新时代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再是“五唯”“一把尺子”“齐步走”“一刀切”,而应是一种绿色生态下的多元选择、个性成长、特色发展,实现“人人皆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获得理想的教育质量,要关注效益,不能单靠拼时间、刷试题、看成绩评师生,而是靠科学管理、高效课堂、课程建设实现轻负担高效益下的高质量;既要注重价值观,更要关注方法论。

底线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教育是常做常新的事业。师生每天都是变化的、成长的,不能靠惯性、靠经验设计制度机制来框缚。但创新是有前提的,既不能刻意为之,也不能突破规律和规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教育创新要守住底线。何为底线?底线就是教育规律、儿童的成长规律以及党和国家对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各项要求。教育创新要把规律、纪律、规矩放在前头,避免创新过程中“一丑遮百俊”,更要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要遵循事物创新的规律。

全体与个体。面向全体是基础,是公平;面向个体,突出个性、因材施教是育人追求,更是公平。处理好全体和个体的关系,要突出重点所在,高度关注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高度关注特长群体、超长儿童,让跑得快、跑得慢的都有轨道。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化成长。还要注重面上提高、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发挥好个体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教育学生如此,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如此。

党建与业务。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也是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重点所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将党建全方位融入业务、融入改革;业务工作的边界在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覆盖到哪里,实现抓党建促教学,以党建引领育人,杜绝党建、业务“两张皮”。从根本上讲,遵循规律抓实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这本身就是业务,就是专业,是治校办学的基本功。

校长与学校。学校是法人单位,校长是法人代表。国家教育法规定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事务管理由校长负责。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中,要更加明确学校的成绩就是校长的业绩,学校的口碑就是校长的形象,办社会满意的学校就是当社会敬佩的校长。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校长与好学校始终相得益彰,是有机结合的共同体。

教书与育人。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既教书又育人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实践、评价教师和学生等过程中,都应首先考虑育人要求。教师在教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应首先考虑育人因素。要加快推进“三全育人”,特别是抓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全员育人,实现教和育并重,融会贯通于日常,体现在学生做人做事的变化上。

指导与服务。指导是引领,需要专业;服务是保障,需要科学。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指导、什么样的服务,需要主管部门充分论证、换位思考,不要“想当然”去服务,好心办坏事。哪些是服务事项,哪些又需要指导,应列出细化清单,找出底线清单。学校管理也是如此,教师需要哪些指导、哪些服务,也应充分民主协商,不致出现“学校点了菜、教师不动筷”“当面不表态、背后冷着脸”的尴尬现象。服务学生更是一门专业学问。通过治理体系的构建,找准指导和服务的路径,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还给教育、学校、师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和时间。

竞争与合作。从学校层面看,多把尺子评业绩,把考核评价变为诊断指导,学校之间取长补短,共享办学经验和创新成果,而不是高利害的竞争性排队;从教师层面看,评价突出师德、育人和同行认可度,强化团队评价,营造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学情会商、协同育人氛围,而不引导相互之间争名夺利,搞“同行是冤家”;从学生层面看,尽量少搞竞争性的比赛,多设计合作性活动,只要参与就是赢家。过度强调竞争要不得,这与构建学习社区的目标相冲突,有损内在动力,还是应倡导专业的人际关系,气氛愉悦立德树人。

教与学。教学相长、学教一体,教什么、怎么教,要立足于学什么、怎么学。面向2035、面向建设教育强国、面向建设学习大国,如何来定位教与学,是每一所学校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路数,都是基于学情、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基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当前来看,应该强化的是科学调适教与学的关系,尽量把学放在教的前面,变“教学”为“学教”,把“教学改革”改为“学教改革”更符合规律。把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学”抓实了,“教”就好办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当前与长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学校、当校长、做教师,就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和境界,以“功成不必在我”潜心育人。特别是面向教育现代化,面向10年、20年之后,我们的党需要什么样的接班人,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经济社会特别是科技发展达到了什么程度,这些都要有清晰的研判和分析。善用起点上的“终点思考”,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和发展奠基,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当前,着眼于一时一事。同时,还要引领家长和社会放平心态,面向未来,对教育改革给予充分的宽容和等待。

人的成长与事业发展。校长、教师是最需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职业。没有校长敏而好学、温文尔雅的亲身示范,很难让教师学习、反思、总结、提高,也难以引领建设书香校园、学习型社区。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没有学习的心态已经非常可怕,教师单靠“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更需要整个知识的海洋和源头活水。从“学习是为了工作”到“工作是为了学习”的认知转变,对教育行业来讲尤为如此,尤为应当先行一步。

形式与形式主义。教育离不开形式,如庄重的形式、仪式等,但过于追求外在形式、外在标签,脱离教育本质,就会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毕竟,内生动力决定教育生态。学生的内生动力强,学习效果好;教师内生动力强,教学效果好。内生动力在哪里,从哪里来找,靠什么来积累是关键。要想搞好形式、设计形式,同时又避免形式主义,就要更加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上级要求与师生需求有机结合,转化成内在动力,而不是照搬照抄,加重师生负担,搞成人人埋怨的形式主义。

行政与行政化。行政是必需的,是业务的支撑。但行政是为业务服务,而不是主导业务,不能决定事业发展走向,不能与规律和师生需求相悖。过于强调行政手段、行政方式,或者强化行政导向,就会让教育走向行政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心气不足。当然,最好的状态就是,认识到行政和业务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落实“教师第一、学生中心”的治校育人理念。而要想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既要有硬功夫,更要有软实力。

制度与机制。改到深处是制度。制度不在多、不在杂,关键在精准发力、管用有用。从当前来看,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制约教育治理成效的关键。推进制度“立改废”,要有系统思维,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融合、耦合,使其上升为机制,最终成为行业和学校文化,内化为师生行动自觉。机制更多体现在结构变革上,用结构变革引发机制创新,随之修订制度体系。制度也好,机制也罢,关键在于师生的认同度、信任度,根本在可执行、能执行到位,并与时俱进,发挥长效作用,涵养良好教育生态。

技术与理念。技术革新至关重要,需要有国际化、开放化思维,主动拥抱技术革新。但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同样重要,要与技术创新同步、与互联网变革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但也要有定力,有正确的预判与认知,守住初心、使命。正如技术革新对行业的取代率,教师职业的替代率是很低的,尽管办学理念、教学育人理念、学生成长理念和教学技术、方式方法等都需要随之更新,但根本的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没有变,也不会变。

管理与治理。从传统意义上看,管理更讲求控制、讲求效率、讲求执行和服从,突出的是上对下、层级制,更多以行政命令、督查考核等来推进工作,外显负面状态就是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甚至层层加码,制定各项制度干扰学校和师生。治理讲求价值认同、多元参与、民主协商、上下一致、各方合力,扁平化推进,强调在决策、执行、监督和评价的各个主体之间求得最大公约数,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融为一体,把上级要办的事变为大家的事,把上级要求变为大家的行动自觉,强化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加快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急需加快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