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不能追求“立竿见影”
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不断增强教书育人能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很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为了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大多数教师都很注意自己的素质提高,在学习教育理论和研究教学规律方面显得比以往更为迫切。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学校在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把学习简单化、庸俗化,追求立竿见影,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有些学校、教师把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看得过于简单,总希望“急用现学,立竿见影”,基本表现是在教育教学工作遇到什么问题时才想到学习,并希望学完后马上就能解决问题。例如,针对“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问题,有的学校找来相关专家的理论学习研究一番,然后规定课堂授课模式,甚至强行规定每节课的授课时间不超过多少分钟。有的学校在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后,接着推行学生自主管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显然,期望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或“移植”某些做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符合实际的。教师、校长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不可能倚马可待、立竿见影,只能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有时还会有反复。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每种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悉心体悟,需要潜心实践研究,有时甚至会走一段弯路。教育理论、教学经验绝不是止痛片、感冒灵、手术刀,而是维生素、健身操、十全大补丸。感冒发烧了,维生素、健身操、十全大补丸可能派不上用场,但是,长期补充维生素,经常做健身操,适时服用能调节人体机能的十全大补丸,就能增强人体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概率,即使发生了也容易治愈。读书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关系也一样。从眼前看,研读基本教育理论书籍,也许并不能解决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成绩不突出的问题,不会使学生的素质在短期内有大幅提高。但从长远看,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在不断读书思考的过程中,在不停地反思顿悟中,教师就会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在不知不觉中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就会踏踏实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少犯错误,少伤害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
对读书和学习功用的片面认识,直接导致了形式主义的产生。有些学校看到今天有个好提法,如情感教育、成功教育、学校特色建设,马上就在本校推行,照抄照搬;明天又看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和经验,也跟着喊口号,照葫芦画瓢。看到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就马上在学校推行;觉得东庐中学的“讲学稿”不错,就要求教师拟定“讲学稿”。这种“穿靴戴帽”式的学习,目的就是期望立竿见影。还有一种表现则是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摆设,目的是应付检查。不管学什么,每学期都要记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每月都要写一篇教育教学反思,只要次数、字数够了就算过关。至于质量如何、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有多大,就不管了。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会使教师疲于应付,先进的东西学不来,自己的优良传统也丢了。有人片面地希望“立竿见影”,实际上“立竿”又常常见不到“影子”,自然就会得出“学习无用”的结论。久而久之,读书和学习的作用不但得不到发挥,反而会引起教师的反感。
读书和学习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成为校长、教师的工作乃至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摈弃形式主义的做法,坚持“板凳须坐十年冷”的信念,潜心学习,用心思考,并自觉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