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 建设适宜学生成长的“校园教育生态” 莫小看“厕所革命” 读书学习不能追求“立竿见影” “探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第6版:校长视线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校长视线
06

“探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 管见章 诸城市南湖学校校长

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并建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这是有效实施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小学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意见》指出,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应当看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象日益普遍。很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往往简单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家里叠被子、刷碗、拖地、做饭,在学校里扫地、擦窗户、清理垃圾等,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并真正充分利用的就更少了。这些认识和做法与《意见》提出的 “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要求和目标相距甚远。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接受教育、感悟体会。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整合渗透到学科课程和教学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诸城市南湖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根据当地特色农事活动,将“二十四节气”课程与“游园学艺”课程有机结合,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开发出多种“农事体验”课程,让学生在“赏春”“嬉夏”“品秋”“悟冬”特色体验活动中接受劳动教育。

学校根据学段特点,科学安排劳动课时,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课,每学年在春季和秋季各设立一个“劳动周”,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有序、常态化和规范化实施。学校要求教师切实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课时有保证”。学期结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考核与评价。

长期以来,中小学劳动教育课一直被视为“副科”,主要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要想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师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学校充分利用“县管校聘”机制,发挥教师流动及城乡互助共同体学校的师资优势,采用“引”“聘”等方式,充实劳动教育教师。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的家长组成种植专家团队,定期到校给学生讲解种植知识。家长们带领学生了解本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适合种植的作物,然后亲身示范,手把手地教学生耕地、播种、浇水、施肥、修剪、采摘等。

学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多渠道拓宽实践场所,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利用得天独厚的乡村环境和自然优势,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拓宽实践场所,满足学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多样化需要。一是合理规划校内基地,使其成为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劳动基地作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为此,学校将校园内的空地进行合理规划,划分出时令果蔬种植区、木本果树区、花卉区、粮食作物区,让班级、学生认领绿色植物或“责任田”。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又能提升劳动技能,满足学生了解各种植物的好奇心和学习不同种类植物知识的需求。二是建设校外活动基地,使其成为劳动教育的“体验场”。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市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常山永辉生态农场和菁华园艺就在附近。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将这两处基地确定为学校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生产劳动,引导学生通过选种、扦插、修剪、砍头、留蕾、施肥等劳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另外,学校还注意发挥家庭的劳动教育资源,使其成为劳动教育的“生活场”。没有家庭的配合,劳动教育的链条是不完整的。学校发布《南湖学校学生家务劳动清单》,分低、中、高年级确定了适合学生的家庭劳动项目,并利用学校公众号向学生、家长推送,让学生的家务劳动有了具体内容和标准。

健全评价管理机制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学校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评价教师,让劳动教育“香”起来。在保证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教师从课程的开设、活动的效果、工作量的界定、评先树优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并将学生成果的展示纳入考核量化中,从而保证了劳动教育教师的任教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我们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制定详细的评比机制,从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式、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采取自我、小组、教师、家长多方评价和课内作品展评、校园展示评价等多维评价。评价不仅仅看外在劳动成果的多少,更关注学生在劳动中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能负责任地参与劳动,劳动是否有热情,是否具备劳动的自觉性,等等。

劳动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劳动,热爱劳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如何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让劳动教育有依托、有保障,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功能。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