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疫情下的体育教学创新 疫情下把握好教育中的常量和变量 密切家园合作 提升共育效度 自古“多情”杜少陵 音乐课当以“情”感人 “爱心直通车”点对点接送助力高校学生返校

第7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7

疫情下的体育教学创新

□ 菏泽市教育局 袁洪波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紧急部署“停课不停教”的工作任务,各大中小学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通过对国家、地方、学校现有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直播、建立公众号推送、慕课等形式将一堂堂鲜活的体育课呈现给广大中小学生,力图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与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进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时代

学校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线上集中备课并录制网课,辅以各校不同的校园特色体育文化。通过各大学习平台,以刷任务点、打卡、写作业等形式完成体育课程的前期线上教学活动,将体育课堂中的“学”与“练”环节搬到家中,再配以线下课堂中的检查与点评,使得教学变得更加方便、高效、灵活、便捷。

小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因此,提高体育课程线上教学的趣味性,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学校体育网课中设置“任务点”,并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加分任务”,例如体能挑战、力量挑战等,以闯关的形式帮助学生获得运动技能和知识,让学生像打游戏一样,一关一关地战胜敌人。此举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仪式感,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多以体育项目为载体,通过体育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锤炼意志品质。目前,由于学生在家学习,家庭的生活条件参差不齐,场地和器械的使用也受到了限制。运动条件无法统一,使得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更多地偏向于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功能化的训练。学校通过各大平台结合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为学生量身定制“居家训练计划”,尽可能多地通过徒手训练来帮助学生架构“爬”“走”“跑”“跳”“翻”“滚”等基本动作模式,辅助提高学生的“提”“拉”“推”“举”“弯折”等身体功能。此举开阔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更关注学生本身最原始的身体需求,打破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体育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目标。

家庭教育为学校实施体育教学开启“加速器”

一方面,家庭通过制定行为规范、规则,调整生活节奏、家庭文化等方式转型为学习型家庭,配合学校实施体育教学工作,实现与学校教育的同频共振,帮助学生充分吸收课堂知识,在实现了强身健体的学习目标之余,丰富了家庭文化,更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从而实现教育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通过线上交流、打电话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鼓励家长根据自身条件开展有家庭特色的体育活动,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我们面临着两大重要问题:一是体育活动与运动强度不协调的矛盾。以提高学生的心肺耐力为例,心肺耐力的提高需要学生进行稳定心率的中低强度的持续活动,运动的时间一般在30~45分钟,而一节体育课的时间不过45分钟,一次大课间活动的时间不过30分钟,减去学生整队、准备及教师讲评的时间,真正留给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时间寥寥无几。二是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对体育项目开展的限制性。当前,不少学校仍面临着学生活动场地狭小、体育器材破旧等困境。场地环境的限制增加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风险系数,学校难以达到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家庭体育活动,恰恰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氛围是更轻松的,学生能够在父母面前敞开心扉。而此时,家长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孩子在学校中不易暴露出来的问题。因而家庭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排解学业压力和释放情绪。同时,学生在家与父母共同进行体育活动,一方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对不能很好满足学生训练时间需求的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另一方面,家庭体育活动没有运动的空间限制,高山上、大院里、草地上或是客厅里都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不仅能够学到一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强身健体,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进而形成自觉参与体育活动并践行终身的能力。

家庭体育活动对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要将家庭体育活动做好、做优,实现与学校的良性配合,还需要家长对自身提高要求。家庭体育活动不能盲目地跟风跟练,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学习体育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营造体育学习氛围的漫长过程。同时,更需要学校、社会发挥力量,共同努力,引导父母参与家庭体育活动,举办相关的网络讲座,开设专为家长提供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训练技术指导的课堂等。只有将家庭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