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聆听教师主体性觉醒拔节的声音 教育就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进步和成长 茶园如画 礼赞至味人间 教师书架 书店,一座城市的精神图像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前言后语】

教育就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进步和成长

□ 陈雨亭

读王领弟老师的书稿,就像是陪着她和她的那些学生走过了三个长长的春夏秋冬。三年一个小周期,旅途中的王老师轻轻地点了一个顿号。我仿佛看见,身材小巧、喜欢写诗的王老师,时而理性、时而感性地与那些青春期的学生们在一起。她有时候像母亲,有时候又像父亲,站在学生们身旁。读那些琐细的班规时,我关注的是这些班规是如何出台的,如何执行的。读那些生动的成长故事时,我关注的是王老师的每一个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她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读她写给家长的通知或者书信时,我关注的是她如何能在履行烦琐的班主任工作的同时,还能不动声色地引领家长的教育理念。

高中阶段是孩子们人生中既重要又艰难的一段时期。一方面,学业压力巨大;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反应又比较明显。从王老师叙述的几个案例来看,老师指导青春期学生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友谊,然后在信任的基础上、在班级的积极氛围中引导学生产生向上、向善的力量。如果没有信任做基础,任何所谓严格要求的方法和策略都很可能被学生拒之门外。《管小木的故事》惊心动魄,管小木是一个典型的被错误的家庭教育异化了的孩子。阿德勒在他的名著《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人格的整体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环境下,孩子们建立了一套过度的心理补偿机制。就如管小木的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表面看是他太难管教,实质上却是他面对过于严厉的父亲发展出的补偿行为。管小木在家庭中没有培养起来自立、合作、自律等品质,遇到学校这个集体环境,就加倍显示出了家庭教育的不足。幸运的是,管小木遇到的班主任是王老师。

王老师在管小木张牙舞爪的行为背后,读懂了这个孩子。她从重建管小木的内在心理机制入手,通过与他建立信任关系、重建他的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成功转化了他。我们由此看出,在教育班级里有特殊性格或者特殊经历的学生时,教师从同情和理解的角度出发是多么重要!同时,仅有同情和理解还不够,教师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帮助学生重建对事实的看法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也是王领弟老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她把这个过程原原本本地叙述给我们听,让我们有机会同时走近这对具体的师生。我觉得,无论读者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能从中受到启发。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曾指出:“我们必须以一种公民的责任感来培养健康的、有能力的、幸福的孩子。我将论证,学校必须为这一任务而发挥主要作用,学校不能一味追求学术目的而放弃对学生的关心。”诺丁斯还指出,教师不仅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关系,他们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须向学生宣称他有多么爱他们,而只需自己做榜样,从而向学生演示如何关心即可。王老师无论是对经历了母亲从生病到去世整个痛苦过程的贺小铁,还是对学习方式出现严重问题的张米,都关怀备至。从这几个典型的个例上,我们看到了王老师是如何向学生演示她对学生的关心的。在她的词典里,“关心”是严格要求,是爱护,是等待,是因材施教。她实施了关心的行动,她的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她的关心;她不仅自己关心学生,还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关心别人;她营造了一个以关心为特质的成长共同体。

班主任带领学生成长的法宝是营造积极、自主的班级文化。班级是一个紧密型的组织,需要用规章制度来培育学生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我们看到,王老师的班级有“固定的门窗管理员,课间操、升旗仪式、所有外堂课、中午晚上放学必须锁闭门窗” “无论大小事务,谁来负责,学生们都高度负责,极少有疏漏和失误,班委和各负责人也相当干练和‘在线’”。王老师在本书中列出的那些看上去琐碎甚至有的有些过于严格的班级制度(例如《手机使用公约》),正是学生们针对自己这个年龄段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特点而自主研讨制定的规范。规范的研讨是一个自我剖析的过程,规范的落实又是一个自我管理、自律与他律结合的过程。没有这个烦琐、严格的成长过程,学生也许会丧失一项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十分重要的历练,如“延迟满足”“聚焦精力和体力去完成一件大事”等。

王老师发给我书稿,让我先睹为快,并让我写一点读后感。我读完本书时,又想起了诺丁斯在她的名著《学会关心》一书中说过的话:“教育不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重复。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探索。教育是评估、修改、比较、分享、交流、建设以及选择。严格地说,教育没有什么最后的产品——没有什么人接受教育后能够成为完美的人;但是,教育会培养出那些向我们展示进步和成长的人。”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同时展示着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就如王领弟老师一样。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