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
4月,省教育厅2020年工作要点发布。在今年重点做好的23件事中列出要全面落实“五育并举”任务,完善美育评价机制。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曾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这意味着以往学校教育中不被重视的艺术教育学科终于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肯定,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代儒家提倡的“六艺”就包含了艺术方面的要求,琴棋书画更被列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艺术品质的要素。艺术教育从来都是首先作为“无用之用”来助力人的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反对甚至提倡通过艺术创作来谋生、立业、创业,但是中小学阶段功利化的“艺术教育”扭曲了自然、唯美的艺术本性。
近年来,中小学艺术节深入开展,很多学生的艺术技能、表演水平越来越高,参加各类艺术比赛、竞赛所获奖次和数量年年攀升。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艺术教育的缺失。一边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教师、家长、学生重文化课轻艺术课,艺术教育投入不够,课程不齐,课时不足,质量不保,艺术选修课的课堂上冷冷清清;另一边是为了艺术类特长加分,那些原本对音乐、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硬是被打造成了“特长生”。对教育和学生而言,将大众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变为小众化的艺术技能比赛,实在是得不偿失。
近几年,国内各种艺考的标准和难度增加了。一方面,各艺术院校对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有了显著提升,艺考生不再享有“超低分录取”的特权;另一方面,对艺考专业课的考查也不再局限于所谓的“专业”本身,体现了越来越综合的要求。例如,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的艺考侧重于试题的内涵与外延,增加了逻辑思考类型的题目,出现了考查学生的推理、类比能力的数学题,以及考查“科技感”的创作题。对艺考的要求变严苛了,反映出高校对艺术生培养的认知回到了正确轨道:艺考是为国家培养艺术专业素养过硬的人才,而不是所谓的“捷径”和“敲门砖”。
2005年,温家宝探望93岁高龄的钱学森,向他咨询教育方面的意见。在这次交流中,钱学森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这次交流中,当温家宝提到国家已经在理工学科方面进行了深远的布局规划时,钱学森赶忙进行了补充和提醒:“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小时候,钱学森的父亲就是这样对他进行教育和培养的。父亲让他学理科,同时又送他去学艺术,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谈到艺术对科研的帮助时,钱学森是这样总结的:“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什么是艺术?它是一种对美、思想和境界的抒发,是为生命增添光彩的一种形式,其作用在于提高、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素养。艺术对人的完整成长、思维发展有深远影响,与技巧和考试无关。在艺术教育中,尤其是美术教育中,不要出现“考级”,那对孩子的创造力往往是一种极大的破坏。
的确,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学会画画。其实,这在教育部的文件中已经明确:“艺术教育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言以蔽之,“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