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坚持七个原则 确保改革走深走实 找准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 图片新闻 疫情未散,问题不断 暖心战“疫” 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的“七化”路径

第7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7
【区域经验】

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的“七化”路径

□ 寿光市教体局 卢志军

为探索家校社合力育人路径,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寿光市逐步探索家校社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的“七化”路径。

人力共济“专业化”

打造家庭教育专业队伍。家庭教育指导是一个系统、专业的体系,寿光市依托名师工作室、家长学校、家长联合会和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打造教师队伍,共同组建起由家教专家、志愿者、优秀家长代表等人员组成的来源广泛、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专家指导队伍和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3年一周期,持续培养。

研究共助“内涵化”

积极推进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试验区建设。依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设的试验区,探索提升“家校(园)共育”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的途径,发挥试验区和试点校(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构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开设标准课程、公益课程、养育课程、特色课程、线上课程等5类课程,课程教学做到“有计划、有教研、有评价、有设计、有作业、有互动”。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让社区中的优良乡风民俗、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活动浸润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校本课程、拓展性课程中很好地嵌入本土元素。

家访共通“全员化”

推行“211”服务机制。对所有特殊群体学生家长校内面访实现全覆盖,在合适时机特别是关键时期、关键节点沟通家校共育问题,建立特殊群体学生“一生一策”关爱制度,完善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摸清底数,实行“一对一”帮扶指导。重点做好防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关爱工作。市教体局每月收集1次问题台账,定期发布服务帮办情况,把家校问题解决在学校、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的氛围。

项目共融“多元化”

实施7个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的建设。“贰零爱”——倡导微公益,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向善。“牵手结对”——对帮扶的特别困难家庭的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资助。“温暖365”——倡导每天攒下一元钱,给予贫困学生一分温暖。“智慧父母”——为青少年儿童、家长、教师进行所需、急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助力。“足球种子计划”——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公益项目,为喜欢足球的学生提供帮助。“亲子陪伴百微计划”——向家长分享来自一个家庭的100节陪伴案例。“家长行动计划”——让家长当好学校的“监管员”、家校的“宣传员”、学生的“辅导员”。

平台共建“立体化”

构筑多维度“线上+线下”的家校社共育平台。建立寿光市家庭教育网站,开设“为了每个家庭都幸福”“寿光家长网”2个寿光市家庭教育公众号,开辟“家庭教育”宣讲专栏,成立家庭教育志愿服务中心。强化学校与社区场馆的资源共享,建设家庭教育社区指导服务站。

示范共生“多样化”

组织6个系列的评选。定期组织好少年、书香家庭、志愿服务标兵、优秀家委会主任等评选,及时表扬推介,积极营造共育氛围。设立“家庭教育创新成果奖”“铸魂育人创新成果奖”2项创新成果奖,展示区域或者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典型经验或创新做法。强化示范学区(校)的建设与典型带动,利用2年时间创建10所示范性家长学校。积极参与社区的民主政治生活,同学校的管理制度、文化创建等各类问题综合考量,形成互动活跃、利益一致的发展共同体。

机制共建“常态化”

健全5项共育制度。建立家长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家委会运行联动制度、家长诉求一个渠道办理制度、校长向学生家长代表报告学校工作制度、学校与社区紧密融合制度。打破学校教育“闭门造车”、围墙之内自成系统的禁锢,激活、唤醒家庭和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力量,让学校从围墙内的“小教育”走向家校社共融的“大教育”,让学校从单一的垂直管理走向多方的协同依法治理。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