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时代 培根铸魂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0年“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语文命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作文题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此外,为全面落实时代要求,试题命制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卷。
科学考查,突出语文关键能力
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基本要求,也是一贯追求。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语病辨析、成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如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逻辑重心等方面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正误好坏的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强语言表达能力。
守正创新,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今年的试卷命题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在试卷的结构上,布局更为均衡。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既能涵盖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能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对接,增强了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便于设计更为灵活的问题情境。
在试题设计上,增加主观题的设置,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现代文阅读I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论证能力,文言文阅读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文意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些新题型更加注重思维过程,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如信息类阅读题“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需要学生准确解读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对材料准确理解、分析和综合,同时需要学生知道定义的要求。这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与创造,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稳字当头,坚定学生作答信心
试卷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高考平稳进行。
试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阅读I、现代文阅读II、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考查的诗句出自《论语•先进》《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均为《2017级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推荐的背诵篇目。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都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试题平易朴实,立意明显,指向清晰。以古代诗歌阅读的问答题为例,或者问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问诗歌阐述的道理,均着眼于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最基础的内容。考点和题型更多体现延续性。试卷考点和题型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并根据调研反馈进行了合理调整。
语文试题的命制照顾学生的考场心情,材料选择强调情感中正平和,色彩明快清新。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建水记》呈现的是普通市井生活中的诗意。这些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对于刚刚经历了疫情防控的考生来说,既是亲切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再以古代诗歌阅读为例,所选唐诗或表达对生病朋友美好的祝福,或表达对即将分离的朋友的不舍,所选宋诗探讨读书、学诗、育才的方式方法,均健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