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学区教研的邵庄实践 寿光市永乐路小学将非遗项目“过门钱”引入校园 以赛促教 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探索创新学科教学模式 蒙阴县界牌中心学校云蒙湖校区“朗读亭”激发师生读书热情 荣成市观海路幼儿园“一起长大的时光”丰富幼儿体验 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学区镇域集团化办学受欢迎 “无缝隙式”护岗筑牢安保屏障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寿光市永乐路小学将非遗项目“过门钱”引入校园

本报讯(通讯员 隋艳玲)6月12日,在寿光市洛城教育学区永乐路小学的实践课上,学生们拿起板刀,叮叮当当,一阵忙碌,前后不到10分钟,一沓沓有着精美图案的“过门钱”就如变戏法般的做成了。学生们这娴熟的技巧是怎么练成的?

在永乐路小学东南方向的洛城街道马家齐村,人人都会打制“过门钱”。 “过门钱”制作始自清朝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过门钱”层次分明、光彩夺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制作起来,以凿挖为主,颇费功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马家齐村的“过门钱”也由古老的手工制作过渡到现代化机器规模化生产,眼看具有百年历史的手工制作传统文化将消失殆尽,校长朱兴盛决定让永乐路小学的学生们将家乡这项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于是,一个“过门钱”社团成立了。在美术教师带领下,学校选拔了十几名对这项技艺感兴趣的学生加入社团,聘请非遗传承人董立云到学校现场教学。为了保障“过门钱”制作在学校的有效普及,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形成校领导、教导处、年级组三级管理制度,实施名师、名生“双名”工程,家校联手,广泛征集民间技术,编制了《过门钱》校本教材。他们还组织师生走向社会,深入探索民间“过门钱”的传统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力求“过门钱”艺术的精湛和创新。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们将传统工艺进行创新和提升,与剪纸有效融合,创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现代感的“过门钱”。

如今,学生的制作技艺日臻成熟,“过门钱”制作已经发展成一项全校性的特色项目。在寿光市第一届小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中,永乐路小学的“过门钱”制作荣获优秀奖;在寿光市举行的实践活动素养展示中,学校的“过门钱”团队荣获一等奖;教师马凤香辅导的以“过门钱”为素材的电子报《门笺飘飘》获得全国电脑制作大赛二等奖。永乐路小学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使得“过门钱”这一技艺进入了传承的新天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