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明素养校本标准有效实施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学处于人生成长的奠基阶段,开展学生文明素养养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养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良好文明素养,助力全社会形成持久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至关重要。
要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学校就要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小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时代发展与个性特点要求,制定校本标准并予以实施。这个校本标准,需要充分考虑年级特点,广泛征求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
突出实践性,协同推进班级管理、课堂渗透和主题活动。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管理的落脚点。因此在班级管理上,由各班班主任引领、学生参与、级部升华,制定“班级公约”,让班级公约成为学生心中的文明规范标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内化为学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制定“班级公约”,每名学生都是班级主人,都体验责任担当,既服务同学又严管自己,力争达到高度自治。学生的大量活动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教育的最佳时间和空间。因此,重视课堂学科渗透的作用,将校本《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印制成册,班主任利用每周一节班会分解学习。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本身就包含文明素养、社会公德和传统道德文化内容,其他课堂教学也要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要求教师把文明礼仪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坚持活动育人,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互助意识和合作精神。此外,与社区、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践教育平台,组织“雏鹰假日小队”社区活动、“青年公益书屋”值班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每位师生的骨血。
突出共建性,强化教师、家长、社会的全员参与意识。一方面,加强教师团队建设。落实上级班主任工作要求,制定校本职责和考核办法,将学生文明素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每月进行量化公示,激发班主任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重视班主任素养建设,每年安排班主任参加省、市、县三级骨干辅导员培训,日常举行工作经验交流,提升他们对学生文明素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任课教师,结合“学生成长导师制”,在班级常规管理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提出详细要求。另一方面,促进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组建家校联系微信群等方式,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抓好对孩子的文明素养教育,形成家校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突出科学性,确保学生文明素养校本标准落到实处。一是建立学校、德育处、班级三级管理网络。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领导小组,从校长到班主任形成垂直联系,从组织到操作全方位联通,达到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的目的。二是抓牢文明秩序,优化系统管理。学校设立红领巾文明督察岗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及教师值周制度。红领巾文明督察岗依据《文明和谐学生18项评价标准》,对学生言行和班级一日常规表现进行规范管理,形成一套集教育、感化、督查、考核、奖惩于一体的自动化管理机制。领导带班及教师值周制度,让全体教师参与校园文明秩序管理。三是组织专项评选,树立典型榜样。评选既有月度评选项目,也有年度评选项目;既有单项评选项目,也有综合评选项目。每月月底,要求学生对照日常学习、生活、活动中的践行情况,采用学生个评和小组考评方式评出 “校园文明礼仪之星”,同时根据路队文明、两操规范、班级文化等评出“文明班级”。每年六一节评选“卓越(优秀)学生”,年终评选“素质发展全优生”和“文明少年”。在单项评选中,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带动身边同学提高自身素质。例如,开展“公交文明小标兵”评选活动,让全体学生明确乘坐公交车的具体规范和要求。通过树立典型,激励先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