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将音乐巧妙地运用到地理教学中,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的听觉、视觉融入教学内容中,大大增强感官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音乐在课堂导入中的运用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总起,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相关音乐作品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地理课《黄河》为例,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将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填词的组曲《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为导入语。如第二乐章《黄河颂》中,“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表现的是黄河整体的形态特征,“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表现的是黄河的发源地与入海口的位置;第四乐章《黄水谣》中,“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表现的是黄河的总体长度,同时明确了黄河的流向,间接体现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等。运用这几句歌词导入,能使学生对黄河的形态及大致流向有更加形象的了解,起到了课前“辅助预习”的作用。
音乐在授课过程中的运用
在地理教学中,将相关音乐素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音乐为载体展开课堂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更充分、记忆更深刻。
以高中地理课《宇宙中的地球》为例,对“地球与其他星球相比具有特殊性”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合理运用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的音乐著作《行星组曲》作为素材贯穿整个授课过程。
霍尔斯特这部音乐组曲是专为太阳系中的7颗行星(除了地球以及当时未被发现的冥王星,冥王星目前已被移出太阳系行星行列)所写,共含7个乐章,分别为:第一乐章“火星——战争之神”、第二乐章“金星——和平之神”、第三乐章“水星——飞行使者”、第四乐章“木星——欢乐使者”、第五乐章“土星——老年使者”、第六乐章“天王星——魔术师”以及第七乐章“海王星——神秘主义者”。讲解过程中,教师先简单地向学生们介绍组曲中各乐章的名称,再引导学生给这部组曲补一个与地球有关的乐章,并为这个乐章取个名字。同时提示学生,为“地球乐章”取名,一定要突出地球最明显的特征:有生命存在。而存在生命的原因是地球上有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条件、存在大气以及液态水等。由此,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得出“地球——生命使者”或“地球——生命之神”等能够突显地球特征的乐章名称。
音乐在习题训练中的运用
音乐在习题训练中同样有很好的应用。在命题过程中,有些歌曲中的一句或几句歌词就是很合适的命题素材。比如,可以运用歌曲《下个路口见》中的一句“我早茶,月光洒在你头发”,引导学生判断歌词中的情况是由于地球的哪种运动造成的。可以运用歌曲《高天上流云》中的一句“高天上流云,落地化甘霖;催开花儿千万朵,人间处处春”,引导学生思考歌词中包含水循环的哪些过程。可以运用《西部放歌》中“一道道岭哟,一条条沟”这句歌词来组一组问答题:是哪些方面的原因导致黄土高原具备这样的地形特点?为了改善这种地貌,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强化对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形成原因、后果及退耕还林还草必要性等课堂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