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相信未来——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明天 留守女生选专业引热议,考古学真冷吗?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两部门启动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 教师线上倾情教学生成绩超往年 莫让暑假成为“第三学期” 德国颁布新法案减少疫情对学术与科研的影响 秉承科教融合理念 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第6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6
【观点透视】

相信未来——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明天

□ 向克坚

虽然疫情还没有结束,国际形势依旧风云变幻,教育新政也陆续实施,但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谈谈教育。因为我和大家一样,纵然面对诸多的不确定甚至灾难,但仍然相信未来!下面,我用3个关键词“学生”“教师”“学校”来开始我的分享。

学生

现在,交通的发达程度、我们获取资讯的手段和生活方式都较两百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入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的大数据时代,只需要一个屏幕就可以联通世界。我们可以利用VR技术让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来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包括想象中的虚拟世界。如今,输入几个关键词便可以查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这个世界正在不停地刷新我们的认知,仿佛我们只要停下学习、交流和思考,都会随时被时代抛弃。

前段时间,演员何冰在B站上发表了一段演讲《后浪》,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转载。随着演讲刷屏,“后浪”一时间成为热词。我也观看了视频,并且发现,演讲虽然面向的是年轻人,但是转发者多为中年一代。后来,在一次和年轻校友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一些“后浪”对此好像并不太买账,更为这个视频贴上了“爹味十足”的标签。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这段演讲的态度,不愿被定义,不屈服于权威。正如里面的台词所说“我们这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他们的未来”。如今的在校学生大多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互联网就已经浸润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比上一代人更自信,也比上一代人更加自我。现在已是如此,那未来二三十年后的学生呢?所以,我在思考,如果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填鸭式的知识传输方式为主导,教育的手段也还是单一的说教,我们会不会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压,真正成为被抛弃在沙滩上的“前浪”?

我想,是的!

教师

著名的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著作《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中提到:我们已经开始从左脑时代转向了右脑时代。在未来,负责逻辑思维的左脑的工作将被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替代,开发培养右脑的能力将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从这本书中,大家可以预见到,未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将相应地变化。试想:学生学习的场所可以不在教室,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手段不依靠纸和笔,学习的评价不再只看考试成绩,那么学生还需要“填鸭式”的教育吗?教师是否还仅仅充当着知识传输者的角色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深度学习,帮助他们激发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规律、养成学习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花更多的精力关注他们的健康、品格和心理。当教师不再以解决知识传输为目的,而是把教学当作一个创造新世界的过程时,说明我们已经向未来迈出了第一步。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教师应该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身上闪耀着光芒的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他们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在各色的舞台上和学生一起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启迪者,是思想的“提灯人”,是真善美的传递者。

学校

时代的巨变也带来了负面的呈现,让人类对未来充满了恐惧感,日益增长的焦虑情绪侵蚀着家长和学生。前段时间,我从主管部门那里了解到,疫情期间,仅四川省成都市,因学生心理疾病而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的案例就达数十起。闻之,我感到痛心且无奈。消灭这种强大的精神危机,是教育必须肩负起的重任。

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未来学校的职能和定位。看看当下的招生广告吧!他们宣扬的是什么?传递的价值导向是什么?是升学率、重点率。但是,在未来,10年、20年之后呢?我希望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不应该仅仅是那些数据,而应是家长的满意度、学生的幸福指数、杰出校友的数量。

所以,未来的学校要解决的不是学生“要读书”和“读好书”的基本需求,而是从学生的个人成长出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安全空间,创造一个融人文、学术、实践为一体,通往未来、走向世界的出发地。

中国尚有6亿人还处于月收入千元以下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在专注“精英教育”培养理念的同时,也关注“平民教育”问题,回归本源,返璞归真。我率领管理团队向晏阳初先生致敬,支持学校设立“成长助力加油站”,都是我采取的具体举措。这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

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我们将生活在过去。”回望过去,我们有荣耀和成就、艰难和辛酸。我们不能因此停留于过往或止步于现在。就像手机里面的APP一样,如果我们不持续更新程序、拓展内容,那么就会被用户卸载。我们应该守正求真,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优质教育之路。教育需要静心,需要坚守,也要适应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我们要主动担负起寻找未来人类出路的时代使命。

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结束分享:

我希望未来的学生,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考试的俘虏,而是丰富的个体、温润的君子;

我希望未来的教师,不再是机械地灌输、高压式监督,而是睿智地引导、科学地激励;

我希望未来的学校,不再是分数的战场、对立的阵地,而是学术交流的天堂、和谐共生的圣地;

我希望未来的教育,不再是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而是因材施教、百花齐放;

我所希望的未来教育,其实不在无法预见的未来,而是在当下,在现在……

(摘自2020年7月29日《光明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