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可以已
宇宙浩茫,人生须臾。享乐主义者主张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我们是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主张“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可以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这不仅是古代圣贤的经验之谈,也是对后人读书最恳切的教导。时光荏苒,岁月易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晃,我已年过半百,早生华发,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最让我感怀的便是“接力赛”似的读书日子。
1976年,粉碎“四人帮”,换了人间。1977年,恢复高考,圆了莘莘学子的大学梦。1981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丘师范,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幸运和出彩的了。考上师范对有些人来说是“跳出了农门”“端上了铁饭碗”,就不需要用功学习了。我却把它当作新的起点。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我更加努力学习,如饥似渴地读书,闲暇时间经常去学校图书室、县文化馆等处,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1984年,师范毕业后,我自知学历低,知识浅陋,决定趁年轻继续学习。于是,我报考了成人教育——潍坊教育学院中文函授,系统全面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大学写作、逻辑学等十几门课程,为教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获得专科学历,对当时的初中教师来说已算学历达标,但我还是觉得才疏学浅。于是,1988年,我又报考了山东教育学院中文本科,学习了教育心理学、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语言学等十几门课程,为教育教学再丰羽翼。
回首师范毕业后不断自学、自强不息的6年,虽受苦受累,但由衷高兴,因为我做了时间的主人,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假如没有这6年的刻苦读书,我恐怕还停留在知识狭隘的中师生水平,领略不到专科、本科知识的博大精深。
毛泽东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真正学习一点知识,必须从不自满开始。”知识的海洋浩渺无涯,科学的高峰累累无数。学海茫茫,知识无境,有何理由满足于一知半解、停滞不前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当今,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更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学设备走向现代化。教师的素质必须“水涨船高”,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满招损、谦受益。”历史的责任督促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只有学习不止,自强不息,才能担当重任。
一边是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一边是繁重琐碎的教育管理,两头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常常忙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但即使这样也会“忙里偷闲”,挤时间读书。夜深人静,灯火阑珊,正是我读书的黄金时间。在柔和的灯光下捧起书,沉迷于书的海洋,所有的疲惫和烦恼便一扫而光。读书任务完成,躺下睡觉,也觉舒坦。正如达•芬奇所说:“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敬业一生,可得幸福的一生。”
我读的书主要有两类:一是文学类,二是教育类。《当代》《收获》《散文》《小小说选刊》《诗刊》,是我常读的书;《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中学语文园地》《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则是我的亲密伙伴。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我一定会去书店转转。站在琳琅满目的书籍前,尽情浏览爱读的书,遇上合意的,尽管囊中羞涩,仍狠狠心买几本。带回家后,我会像宝贝似的悉心呵护,精心品读。
徐特立先生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我遵先生之言而行,读书之后,掩卷沉思,思后再书之成文,写下自己的感悟。日积月累,我的读书笔记已有3大本,20多万字。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春花秋月,岁次更迭,我藏书也有千余册。我收藏的书分为3类。一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二是教学资料,包括教学用书、参考资料、试题集等。三是教育理论,包括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书籍以及教育杂志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长时间读书,我也积累了很多知识。有时灵感袭来,我也会信手挥洒一番,经过修改整理,寄往报社,等待那份惊喜。有付出就有回报,陆陆续续有十几篇稿件见诸报端。2008年,我开始写博客,持之以恒,笔耕不辍。迄今为止,博客等级38级,浏览人数30万。读书、教书、著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乐无穷。
一位好教师不能光读不思不写不用,应当边读边思边写边用。写作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今后,我将继续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将在书本中获得的理论不断应用于教学实践,以获得提升;让拼搏进取的我不断战胜安于现状、故步自封的我, 让追求卓越的我不断战胜庸碌的我。
读书的日子滋润充实,乐趣横生。它在公平的时间里赋予不同态度的人完全不同的数量与质量,而这决定着一个人将活出怎样的生命:是绚丽还是苍白,是丰厚还是单薄,是灿烂还是枯萎。
教师的工作事无巨细,的确很苦很累。但是当你把它当成快乐的事业去延续自己生命的时候,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读书能够让我们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宁静,并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热爱读书吧!它能使教师的生活有滋有味,生命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