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让诗词走进历史课堂 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爱的日记,送深爱的你 提升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策略 加强环境创设 激发幼儿“德智趣行” 将科学精神融入化学教学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学科德育】

将科学精神融入化学教学

□ 龙口市新港路学校 刘军风

科学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六大维度之一,初中化学教学中蕴含丰富的科学精神。那么,如何将其挖掘出来并且融入教学中,是一个迫切需要实践的课题。

挖掘“德育点”,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在化学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学的首要选择。

在《金属》教学单元中,教师围绕课本“多识一点”中介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引导学生思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越王剑能从春秋时期保存到现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使他们认识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化学工艺水平就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教学中,结合知识传授向学生介绍中国高铁“复兴号”各部件合金材料的选择、中国大飞机“三剑客”齐聚蓝天、最大最先进超深水钻井平台“蓝鲸”叫响全球。这些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展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水平,能使学生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认识到“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探索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也不能停歇,激发学生的远大志向。

挖掘“发现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代科学家历经困难与挫折研究而成的。在传授新知识时,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去了解它的“发现史”,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一丝不苟、不畏困难、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授《原子的构成》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从“近代原子之父”道尔顿发现原子,到英国化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再到卢瑟福发现原子核,人们才真正认清原子的结构。通过这段发现历程的介绍,学生真正理解了科学的发展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在介绍道尔顿的研究成果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道尔顿有关原子的观点,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和提升,学会理性地、辩证地认识前人的研究成果,具有不满足现状、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大量实验课,学生认识到“实验事实”对验证假说、证实猜想、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中,因为实验装置、具体操作方法会导致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不尽相同,有的结果会大于1/5,有的会小于1/5,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自己小组的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既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受课本结论的影响,弄虚作假。实验后,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反思,总结产生误差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训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相信事实、小心求证的实证精神。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一项实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探究酸的性质》一课中,通过比较稀盐酸与稀硫酸的性质,得出酸的共性。这个实验如果只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在探究酸与指示剂的作用时,小组内4名学生分别完成稀盐酸与紫色石蕊、稀盐酸与无色酚酞、稀硫酸与紫色石蕊、稀硫酸与无色酚酞这4个实验,然后交流现象,得出“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的结论。化学实验除了组内配合,还需要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每个小组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验:有的小组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有的小组探究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有的小组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沟通,最终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分工合作和分享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既需要独立思考又离不开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而树立团结协作、互助共赢的科学精神。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