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疏导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
今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健全人群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让长时间滞留在家中的特殊儿童群体出现了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有的儿童出现害怕、恐慌、担心、生气、烦躁等不良情绪;有的儿童表现为话少、状态消极,食欲差、睡眠差或赖床等;有的儿童百无聊赖,生活无规律,昼夜颠倒,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生活较懒散,不是坐着就是躺着。因此,复课后,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疏导其心理问题。
一、巧用网络平台,加强群体交流。加强沟通交流,以班级群为平台,各位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开启视频、语音、文字群聊的方式,做到每天定时、定量群聊。有事说事,有作业说作业,啥事都没有就以关怀、鼓励为主自由地聊天,你一言我一语,让特殊儿童即使在家也能体会到集体的存在,也依然能感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怀和温暖。研究表明,只有关怀才能够包容有差异性的特殊儿童。这种关怀并不是居高临下的,弱者之间、同学之间一样可以关怀,关怀是可以相互的。这有利于培养特殊儿童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有利于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二、“巧”视情绪,适时进行自我调节。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和传播期间,我们关心、关注疫情,对疫情发展感到焦虑、害怕甚至恐惧。这些心理活动源于对自身和亲人安全的关心,以及对疫情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或者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但是,只要这些心理活动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都属于正常的心理反应。在如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随时可能出现的焦虑、紧张、不安、恐惧、内疚、自责、愤怒、羞耻、冷漠等情绪,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可以通过自我对话、转移注意力、积极暗示和感恩等方式,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巧”排作息,增强身心免疫力。突发事件确实会令人手忙脚乱,因此让生活作息维持规律,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告诉学生尽可能地维持正常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放松心情,既不能整天无所事事,也不要过于劳累伤神。尽量保持和平时一样的作息和生活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适当进行运动,做好身体健康状况的自我观察、自我照顾和自我负责,出现症状及时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