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作业枷锁为知识之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但如果布置得不当,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无法发挥作业的效能。那么,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呢?
明确作业的类型和作用。按照类型划分,作业有巩固性作业、延续性作业、准备性作业。作业除有巩固训练、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外,还有引导学习、促进理解、诊断学情、引导合作、整理知识、养成习惯等作用。它是教师完成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载体。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培养学习态度、检测学习质量的途径,是课后巩固课堂知识、课前多样化认知观念的展现。它练的是耐心,培养的是细心。
深入系统研究,科学合理布置。作业类型、作业设计、作业数量和时间、作业批改与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质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转变传统观念和习惯性做法,适当增加实践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能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在布置作业时,我们要系统思考作业的各类关键要素,同时运用可视化路径,为作业设计提供参考。我们要加强作业管理,兼顾各学科之间的作业总量。此外,还要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作业,自己探究、发现,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趣与美之所在。
自主编制,突出层次。我们自主编制作业,合理改编现成作业,将作业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把作业随堂化作为课堂变革的切入点,致力于作业与课堂教学的有效关联,将作业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以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
发挥作业的诊断和补偿功能。既关注作业的结果,又关注作业的过程与作业习惯,发挥作业的多方面教育功能;既要落实作业的全批全改,又要认真分析作业产生错误的原因,反馈改进教学过程;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批改结果,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评,对个别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提高讲评实效;引导学生根据作业批改结果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从单元整体入手,围绕单元总体目标分别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每节课的作业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在更大的空间、时间跨度上促进知识的融合与拓展。
通过不断探索,我们布置的作业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家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正从繁重的、单纯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有效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