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中生“巧” 岂不更好
“卖油翁”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我工作10余年,曾深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是教育教学中最值得借鉴的成功秘诀。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循环往复中,我逐渐产生了疑问。教师之于学生的教育影响,是不是“越勤、越熟”,学生们才会“越巧”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探究、论证、反思,我却有了不同于以前的认识,产生了“‘懒’中生‘巧’,岂不更妙”的感慨。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真正的人”——有生命、有思维、有主见,更有主观能动性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俗话说:“懒婆婆巧媳妇。”同理,“‘懒’教师也能培养‘巧’学生”。关键问题是教师要“懒得有理、懒得有据、懒得有法”,学生才会得“巧之妙”。
学习“懒”
教育生活中懒的境界是“人懒意不懒”。“懒”考验的是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提炼技巧、灵活的掌控能力。为此,我积极向身边有经验的同事学习。我校有一位教师口吃,正因为口吃,他在课堂上懒得说话;却因为懒得说话,创造了课堂高效的奇迹。从教20余年,无论担任什么学科的教学工作,无论任教哪个年级,他教过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年年第一。他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寥寥无几,课间又和学生打成一片,好一个“懒”字真经。
经过缜密的观察、追踪、分析,我发现了此师的“懒之道”:“同学们,打开课本,找一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们自己找,并且七嘴八舌地发言,他懒得说。(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意识)“老师,关于136+276=?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计算最简便?”“这个我不知道。你们同桌讨论,讨论不出来就在小组讨论,谁明白了谁发言。”(对学与群学)刚发下试卷,“学习委员统计一下错题,每人一个,准备10分钟,然后讲题”。(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积极动脑思考、合作参与学习,正是这位教师“懒”的精妙之处。
运用“懒”
教师要懒出花样,懒出匠心,懒出奇招。某农村小学根据上级要求,增加初中编制,新办初中班。由于教师编制一时难以解决,学校缺少初一年级的数学教师。没有办法,校长临时找了一位50多岁的第一学历很低的老教师顶班。被学校逼着教初中数学,这位教师很委屈、很无奈,但还是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一差事。在强烈责任心的驱使下,这位教师在郁闷中灵光一闪,何不“偷师于生”呢?他开始巧妙地运用“懒之道”来教学。每次上课,他总是退到幕后,让学生走上讲台。每一堂新课,他总是严格要求学生先预习,由学生轮流进行展讲。一人讲,多人点评补漏;而他也不闲着,静悄悄地琢磨学生们的知识点。3年下来,他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特别好,而他也已将初中知识融会贯通,成为一位合格的数学老师。跟此师学习,我明白了,只要心中有“懒”,才会“懒”得其法。
反思“懒”
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年反思,学会反思就等于学会进步。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乐此不疲。因为只有教师懒之有理、懒之有道,才会有学生的学之有理、学之有道。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我们为什么非要做?我们做了,岂不剥夺了学生实践锻炼和思考发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难道不是误人子弟的做法吗?对于教师的“懒”,我认为时时反思必不可少,这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日反思得“做法”,周反思得“总结”,月反思得“经验”,年反思得“升华”,反思贵在坚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先贤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