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图两构”助力小学数学高效教学
数学教学是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教师在教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传递思想与方法。知识的碎片化、方法的单一化,束缚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借助思维导图,基于自我建构与合作建构形成的课前结构具象图、课中探究优化图、课后整理提升图的“三图两构”教学探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巩固提升的拓展性。
课前结构具象图,以学定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等开展教学。课前,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充分用好主题图,根据教材提供的问题链,亲身经历有效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意识,明确概念,将内容分类,将新知与旧知建立联系。
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学习的易混点和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心和关键,明晰讲授的内容和方法,为后续课堂教学精讲精练做好准备。
例如,预习新课《年月日》后,学生把整理出来的关键点写在线条上,建构出知识结构具象图。通过预习,学生知道了,有一种年叫平年,有一种年叫闰年;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学生还知道了月的种类,有大月、小月,还有特殊月。大月有1、3、5、7、8、10、12月,每月都是31天;小月有4、6、9、11月,每月都是30天;特殊月是二月。学生还记住了一首童谣:“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二月是个特殊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通过预习,学生把本课琐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年、月、日3个分支勾勒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对闰年为什么4年一次且是29天比较困惑。课堂上,教师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点讲述,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课中探究优化图,以教促学
课堂从讲授、灌输走向自我建构和合作建构。教师以学定教、依学而教,在关键处、学生的需要处加以点拨,让模糊的认知变得清晰,肤浅的认知变得深刻,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系统化。在授课过程中,倡导解决问题的策略化和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提升。教师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关键词的优势,对数学概念进行分层解读。其余的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解题思路、策略和方法等,都由学生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呈现,形成合作建构图,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学习力及协作力。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的问题和发展为中心,教学指向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快捷的物流运输》一课时,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提取出关键词:速度、时间、路程。教师对这3个概念进行详细解读。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探究“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东西两城间的距离”活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建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模拟表演和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将画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进行梳理:一是理解题意,找出条件与问题;二是画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三是从线段图上找解题思路;四是根据解题思路列式解题;五是检验和作答。利用思维导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步骤。同时,鼓励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提倡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课后整理提升图,迁移助学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探究结束后,学生自主完善个人思维导图,并思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了哪些新知识、新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又可以解决哪一类问题。如,学完《快捷的物流运输》内容后,学生对行程类问题建构起自己画线段图“五步走”的解题思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相离问题都可以用该方法来解决,这对学生学习起到了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