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项目化学习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 随手带一支红笔 社会热点与作文资源 绿T恤 白校服 “我给麦苗儿来浇水” 教育就在我们身边 “同写共赏”共成长

第5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5
【教学方法】

“同写共赏”共成长

□ 安丘市红军小学 孙爱蓉 范永明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特别注重作文的“教”,布置了作文题目后,就根据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写作技巧。但每次批改后,我总感觉这些作文内容空洞、缺乏血肉。

后来,我们语文组几位教师商量,尝试使用“同写共赏”的作文教学法。所谓“同写”,就是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教师写“下水文”,师生共同完成同一命题的习作;“共赏”即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习作评价。这种教学法包含“审题写作、陪伴体验;评议修改、同等对待;品评赏优、积累提高”三个步骤。

根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的原则,习作前一至两周,我们就贴出“安民告示”,让学生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提前观察、大量阅读、搜集素材,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然后,审清题意,启发思维,提供一个自由展示才情的舞台。最后是师生同写,体味甘苦。

刚开始尝试的时候,我们将教师写“下水文”安排在学生习作之前,在习作指导课上直接把写好的文章读给学生听。结果,事与愿违,每次作文都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跟着教师“依葫芦画瓢”。这成了束缚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后来,我们又尝试着先批改完学生的习作,对学生的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写“下水文”。这样写出的文章更有针对性,但只起到了“秀”教师写作水平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写“下水文”最好的时间是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当场习作。一是有强烈的真实感。教师当着学生的面写作,真实的示范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二是有深刻的平等感。教师放下身段“当学生”的这种心态,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信号:“你写,我也写。大家一起参与,一起构思,一起摆弄文字,一起体验个中的甜酸苦辣。”这是一种课堂民主文化的生动体现。

以往的作文,学生完成后上交,然后由教师批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教师辛辛苦苦批改后写上评语,但是有些学生根本不看,造成“教师投入多,学生收效微”的现象。

木秀于林,林必效之。我们的评议修改课决心让学生唱主角并参与评价的全过程。

首先对教师的“下水文”评头论足。一种做法是教师把自己的习作用多媒体展示,然后以一个“虚心学生”的身份,引导“小老师”们各抒己见,找出“下水文”的优缺点,并提出合理化的修改意见,当堂修改。另一种做法是把“下水文”与学生习作掺杂在一起,多篇出示,让学生对比阅读,民主评选优胜作文。一旦学生胜出,那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在学生明确了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评价、修改后,接下来分小组轮换批改。每个人都要批改4篇作文,先进行眉批和等级评价;然后,由小组长统领,对4篇作文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评出最后的等级,写上小组批语。这样的批阅,同学间能彼此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为了让小组互批推选出的习作发挥最大作用,我们让作者在课堂上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然后根据评价标准说出文章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修改。

赏读结束后,由教师或学生总结这次习作的收获。接下来,进一步补充、修改自己的作文,二次提高。

在同写共赏的习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状态,挖掘了潜能,激发了自信,锻炼了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