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延安答卷——脱贫漫记》:筑梦、逐梦、圆梦 以童心观世界 赋万物以深情 寻觅尘世中的那份诗意 教师书架 王继坤的“阅读情结”和他的读书人生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书话聊斋】

寻觅尘世中的那份诗意

□ 博华

年岁渐长,睡眠渐少,凌晨四五点醒来,窗外依然漆黑一片,冬夜格外安静。无法入眠的我,于黑暗中打开床头边的台灯,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于柔和的灯影里翻看一本几十年来不知翻阅了多少遍的《唐诗三百首》。对于里面的诗歌,每一首都很熟悉,但每一次的阅读都很亲切。就像面对一位思念如故的老友一般,见面虽多,情感依然如初次相逢那样新鲜。

回顾自己的读书生活,夜读唐诗是我多年来的坚持和习惯。每当夜不能寐时,总喜欢读上一两首唐诗,让自己在美好的诗词意境中悄然入眠。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人,诗意地栖居。”然而,今天栖居在天地间的我们却活得并没有多少诗意。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现代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滚滚洪流里早已沦为一个个“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生命里原本美好的诗意荡然无存。“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往来于灯红酒绿的城市,孤独的暗夜里偶然听到《橄榄树》这首经典老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演唱,如缓缓流淌的溪流,流进心田,于是内心深处便会泛起淡淡的忧伤。此时此刻,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营造的怀乡意境就会呈现在脑际,使人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家,对我们这些经过科学主义过度洗礼的现代人来说,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居所,而被我们赋予了更多精神意义。在现在这样一个只看重货币和商品的时代,我们在精神上早已无家可归。一种现实的虚无感充斥着我们的内心世界,由此生发出各种现实存在性的莫名忧虑,让我们不得不去进行一些超越性的思考。从小就喜欢阅读传统古典诗词的我,不经意间就会触景生情,思绪一下子回到唐诗宋词的美妙意境中。浓浓的诗意弥漫在唐宋诗词里,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拥有过的最美好的精神元素和文化营养,却被我们无端遗忘在记忆深处,化作远在天边的一缕缕精神炊烟,召唤着一个个期盼回乡的游子。然而现实却是“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派“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气象氤氲在我们心头。

心中散发着铜臭的气息,世俗的心灵早已没有了诗意的洒脱与浪漫。人人都在追逐俗世的繁华,喧闹无比的市井生活让人们无暇或者很少去顾及自己的心灵世界。虽然享受着优渥的物质生活带来的惬意,可是一旦离开了市井的喧闹,偶尔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浮躁的心灵渐趋平静的时候,便会莫名地思索一些无关乎生计的问题。虽然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可总觉得舒适的生活里少了点什么,一下子说不清、道不明,总觉得一生就这样度过,似乎太过于平淡了。一种怅然若失的失落感折磨着我,万般无奈之下,我想到了读书。虽然没有年轻时读书的那份热烈情绪,但读书的心境却发生了变化。读书不再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不再像年轻人那样为了应试,也不再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是试图通过阅读去完成自己在心灵上的一种自我救赎。古典诗词那份美妙浪漫的意境就像一缕清风、一溪清流,透进了我们拥塞不堪的心灵,一下子唤醒了我们内心的纯真和美好,激起我们对人间过往一切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内心这种对美的欣赏和向往,已经不指向任何实际,更没有任何目的,只指向超越实际的性灵和单纯的一种人生体悟,一种超越了功利的审美愉悦。这份愉悦在喧闹无比的世界里是无法寻觅到的。

闲来无事,捧一本中华古典诗词,让蒙尘的思绪穿越时空,如漫步在山道上,山川自相映发,诗意如山泉般汩汩流淌在心间。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份达观心境里欣赏自我,享受自我,让至纯的思想、至美的情绪洗涤一下自己的心灵,难道不是人生的精神享受吗?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