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延安答卷——脱贫漫记》:筑梦、逐梦、圆梦 以童心观世界 赋万物以深情 寻觅尘世中的那份诗意 教师书架 王继坤的“阅读情结”和他的读书人生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书中世界】

以童心观世界 赋万物以深情

——读林曦的《花与童》

□ 张玉香

最喜欢阅读配文字的画册书,如丰子恺的《子恺漫画》,吴冠中的《沧桑入画》,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

翠》……水墨画家林曦的《花与童》,便是这样一本图文俱佳的画册书。这样的书,可以随时随地拿来翻阅,一边欣赏悦目的画作,一边品读贴切的文字。这份美感与快感,非一般书籍所能比拟。而《花与童》一书最打动人的,则是林曦画中、文中喷涌而出的灵气与智慧。

林曦从小便是“别人家的孩子”,12岁时举办画展,热爱茶道、古琴,熟读国学经典。有时,年少成名并非幸事。好在林曦并没有沉迷于曾经的成绩,而是一直保持着勇猛奋进的姿态。她的绘画作品师法古人但又有不同,自有一派天真朴拙、灵动盎然之气。

林曦尤爱画花朵、儿童、动物、书案小景。在她眼中,花朵是自然界中最美丽灿烂的生命,儿童是世界中最纯真质朴的存在,因此,花与童成为她绘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题材与主题。她的笔下都是触动人心灵的画面:绽放的花朵、天空的一角、孩子的眼睛、小鸟的羽毛……世间所有美好都是珍贵的、易逝的。她希望通过画笔,留存这些美好。

小小的人儿,小小的花朵,小小的画,让林曦的作品似乎呈现一种“小女人”风格,也因此更受女性青睐。但事实上,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内在意蕴,她的作品都连接着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通往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中极为重要的意境与空境。

至于为何钟情儿童,在林曦推荐的一篇梁漱溟先生的文章中可见一斑:儿童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的特点,因为“儿童天然只专注当下,而且有一种与过去未来‘绝缘’的能力”,并且儿童会不带任何功利地对世界进行全身心的体察。因此,文人的画作和诗文中,总会有“童子”的身影:“童子在仇英的画中汲水扇火,在沈周的画中奉茶奉酒。”“童子也是欧阳修《秋声赋》中茫然于主人心怀、说‘声在树间’的那一位,懵懂得很,不知者不罪。”…… 未经任何污染的儿童状态是真正纯粹、无功利的审美状态,以儿童之心观照世界,以儿童之眼观察一棵树、一朵花的颜色,在画中呈现儿童的天然本色,使林曦的画作回归到了最本真的审美。

而林曦对古人的会心与追随并非拟古,而是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如石涛所言“自有我在”。林曦画中的小童,姿态各异:站着,躺着,坐着,趴着,正面,背面,侧面……其神情往往是好奇、不解、发

愁、生气、发呆、专注的样子,“那种不会造成痛苦的小悲哀”,皆是珍贵而纯真的瞬间,生动呆萌、可爱至极、简约传神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林曦反对造作的“雅”,崇尚自然之美:“要尽量回到天然,像野草花朵一样与土地在一起生长。”因为“任何的雅变成了一种认真都会腻着”。而花朵之美,正是本真与天然,是大自然生命力的象征。每一个花季,都是林曦无比忙碌的时候,因为要赶往各地去赏花。没法外出的时日,她会将各样的鲜花插到花瓶里,置于书案上,成为滋养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而这些鲜花,又每每成为她画作中的素材。

林曦笔下的花品类繁多,牡丹、芍药、茶花、荷花、梅花、桂花、栀子花、桃

花……无论哪种花,无论绽放还是含苞待放,每一朵花都尽显饱满绚烂之姿、细腻灵动之态,让人感受到自然勃发的生命能量。而且,往往一两朵花便成尺幅,即使一丛花为主角,画面也留有大片空白,形成虚实相生、生气回环往复之境。

自古书画同源,尤其对中国画家来说,画画最重要的线条基本功往往通过修习书法而来。同时,中国画又不同于西方绘画,特别重视题字与画面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花与童》的序言中庆山所言:“在一幅作品里,一个创作者的精神扩展空间是极为重要的,这会决定足迹的方向。”林曦在7岁初学国画时,幸运地遇到了一位专业的国画老师,带领她打下了扎实的书法童子功。而林曦对国学经典的熟稔,又使她绘画中的题字超越画面本身,营造出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充溢着丰满的韵味和悠然的禅意。如一幅荷花小图,配字是“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一幅山石牡丹,题字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一幅小童烹茶、打盹的画,配的则是明人梅花草堂笔谈中的文字“……无事坐此,长如小年……”品味着这些题字,只觉口齿生香,余味无穷,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画独有的意境与魅力。

林曦特别欣赏张岱的一句话:“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对世间万物的深爱与深情,让她对所有美好的人、物,尤其是孩子,有了独特的观察与表现角度。她以安静、美好的童心观照世界,赋万物以深情,并将这份安静和美好用书画展现出来,进而映射到读者心里。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

分。”让我们伴随着《花与童》,尽情欣赏这世间的美与爱、真与纯。这是世界该有的样子,也是我们的心灵最原初、最素朴的样貌。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