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非遗音乐文化进校园的策略和模式初探 图片新闻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尊重和理解,让成长更快乐

第4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4
【教育随笔】

尊重和理解,让成长更快乐

□ 陈艳艳

女儿上高中了,我们租了学区房陪伴孩子。楼上邻居家也有个读高中的女孩,不知道读高几。女孩瘦瘦小小的,见人就低着头匆匆走过去,很少笑。

搬来没多久,我便听到女孩经常受到大人的训斥,有时还伴随着打骂声。有一次,我清楚地听见家长怒吼道:“看这么多闲书干什么?有看闲书的时间,不如多刷几套题……”接着,是书页被撕破的声音。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听到孩子的任何回应。

这种家长占绝对优势的“战争”,相信在很多家庭都发生过。家长强势,孩子弱势;家长粗暴地打压、管制,孩子委屈地妥协、忍耐,甚至抵触、对抗,以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差,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家长的专制让孩子感到委屈,孩子的“任性、不听话”让许多家长非常苦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是许多家长不能理性地认识自己和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关系。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往往认为自己是决定一切的权威,有权替孩子做所有决定,因此常常在孩子们面前摆出“教育者”的姿态,从自己的视角审视孩子、评判孩子。一旦孩子的行为和家长的要求不一致,或者是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就认为孩子一定是错的,进而批评、指责孩子,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而许多父母往往放不下作为家长的“威严”,喜欢一厢情愿地以个人意志取代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而是喜欢压制和掌控。

高考改革前,学生在高二就要进行文理分科。学文还是学理,究竟如何选择?这一度成为困扰许多高中学生和家长的问题。男孩A特别喜欢文科,但家长强行给孩子报了理科。家长的理由是,男孩子学文科能有什么出息?学文的人就业面窄,收入不高,没有发展前途。而孩子说,他喜欢文科,希望有自己规划未来的权利。在这件关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上,男孩的家长只强调自己的意愿,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只能被迫按照家长的要求,沿着家长指引的道路向前走;孩子被剥夺了表达自我的权利,同时也被削弱了自我成长的生命力。个人愿望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孩子会委屈、抱怨,甚至会产生挫败感。事实是,分科后,这个男孩的情绪非常低落,和家长的关系一直很僵,并导致成绩大幅下降。

我和女儿之间也曾因彼此不理解而发生过“战争”。女儿酷爱画画,下课画,上课也画,甚至见缝插针地把课本的边边角角都画满了。这种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痴迷,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我非常生气,把她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通,并把她的画材全部没收。这种强制性做法非但没有收到我预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孩子的反抗心理——每天回到家,她就把自己反锁进卧室,拒绝和我交流。经过多日的反思和调整,我尝试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从孩子的坐标体系出发,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由否定、控制孩子,变为欣赏、引导孩子。于是,我从网上搜集了很多画画方面的素材和资源,给孩子买了她念叨了好久的数位板、马克笔等画材,当作成长礼物送给她,并且对她说:“对画画的热爱和执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优秀品质,妈妈支持你画画。但是,你不能忽视文化课的学习,而且,学好文化课,能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会帮助你在绘画的道路上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以后,无论你需要什么,妈妈都全力以赴地支持你。你做好你的事情——坚持画画,好好学习;我做好我的事情——给你提供画画和学习的后勤保障。”孩子起初对我的说辞和表现将信将疑。但是,在我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她放下了防备,并且在我的引导下合理安排画画和学习的时间,文化课成绩也一点点进步。中考时,她考入了重点高中,绘画成绩在画室里也名列前茅。现在,孩子和我特别亲密。她很开心地说:“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最懂孩子了!我们绘画群里,很多小伙伴的爸爸妈妈都不支持他们。我真想让你给他们的家长上一堂课!”孩子的话,让我感到既惭愧又骄傲。

冰心曾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美丽。和孩子在一起,是何等的幸福。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所以,如果真爱孩子,请家长不要再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说“你不能这样,因为这是错的;你要听我的,因为我是对的”。要学会用孩子的坐标体系观察、体验和思考;学会用爱陪伴,用心引导,多尊重,多理解,放手让孩子勇敢、自信地大踏步向前走,让孩子成为他想要成为的样子,拥有自己理想的人生。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