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泉城边上的一片教育绿荫 “头雁”带动“群雁”齐飞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泉城边上的一片教育绿荫

——济南市市中区七贤学区教育办公室整体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纪实

□ 通讯员 邢方萍 周强 徐建君

你无法想象,省城济南西南郊的七贤学区竟面对着如此教情和学情!

其一是散:7所小学散布于山脚下、村落中,平均规模321人,不及市区中心校的一个年级;2016年,总规模2247人,教师总量134人,不及市区一所中心校;44个教学班基本都是单班。市区学校同年级两位以上任课教师结对教研的常规,在这里却成了奢望。

其二是乱:市区学校周边环境相对稳定,七贤学区周边则变动剧烈,城郊住房改造的大拆大建使不少学校被合并、撤销,或“借地办学”,或面对废墟及建筑工地上林立的脚手架,并需忍受机器的轰鸣声。

其三是杂:市区生源多为常住人口,七贤学区生源复杂、流动性大。三分之一来自本地,三分之一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三分之一来自摊贩和拾荒家庭。

学区面对如此教情和学情,在教育教学上处于后进状态,自然不会受人苛责。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七贤学区近年来却在市中教育中“显山露水”,成为一方“新绿”。

有数字为证:2017至2018学年全区三办教学质量检测中,七贤学区语文、数学总成绩优异;2018至2019学年全区数学教学质量抽测中,七贤学区总成绩在全区55所小学中跃居上游水平,其中3所学校成绩突出,文庄小学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近5年全区体育测试中,学区多数学校成绩居中上水平,其中双龙小学每年成绩都位居前列;教师专业成长迅猛,3位教师被评为区级教学能手,3位教师在全国“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4位教师获二等奖,多名教师获省、市、区优质课一等奖或论文一等奖。

在七贤学区这片贫瘠的教育土壤上,何以在短时期内生长成一片教育绿荫?

近年来,七贤教育办一班人转变工作思路与方式,由管理到引领,由指导到服务,深入学校充分调研,抓住主要矛盾,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申报立项了“十三五”市级课题“城郊小学校跨校研究型组织建设的实践性研究”,带领辖区内7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共同研究。同时,聘请专家进行顶层设计,论证破解困局的策略、良方,打破学校间的壁垒,统筹各种资源,绘制一张图纸,以“项目”为抓手进行整体推进。他们“引路子”“搭台子”“架梯子”,在专业引领上唤醒教师的自主意识,培养教师的自主能力,激活辖区内学校的内生力,为校长的价值领导力、教师的专业行动力赋能。

从“拆迁落单”到“废墟坚守”

七贤学区的5所学校有过“拆迁落单”的经历。

文庄小学原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校园与民居毗邻,师生与村民隔窗相望,校村共用一网电、共饮一泓水。然而,旧村改造的大拆大建打破了这种和谐与宁静。一个个庄户院人去楼空,一座座房子在推土机的巨臂下轰然倒塌,一条条街道被小山似的建筑垃圾掩埋,学校成了废墟里的一座孤岛。机器作业的哐当声、房屋的倒塌声、校园墙外摇摇欲坠的危楼,乃至时常断电、断水,成了学校生活的常态。

身处废墟之中,学校何去何从?作为学校“主心骨”的胡兴芸校长表现得异常乐观、自信和坚定。她深情地对教师们说:“我们的办学困境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短暂挫折和局部困难。试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就会有现代化居民小区拔地而起,老百姓大步跨入现代文明。我们为他们改变命运而高兴。他们在非常时期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殷切期待我们‘拆迁不移志’,继续给孩子良好的教育,我们不能辜负!” “学校存在一天,我们就干好每一天;该干的事儿,一件不落下,一定做得更好!”这一答复是教师们的共同心声。

“我们无法改变拆迁造成的

‘脏、乱、差’环境,但可以营造自己良好的小环境。”干部、教师和学生齐动手,搭建校内防护栏,清扫院落,种花植草;供水时,抓紧蓄水;断电时,借助阳光;外面机器作业的哐当声和房屋的轰然倒塌声不断传来,师生充耳不闻,照常上课。升旗仪式、课间操、课外活动、体育课、早间执勤、放学站路队,一切活动照常进行。出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教育生态,哪有什么拆迁的阴影?

“我们无法改变外面的空间,但可以在自己的空间里进行变革。”这所学校继承变革的坚实基础,在2015至2018年“拆迁落单”的3年艰苦环境中,继续坚持改革,在完善目标体系、实施单元教学、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改革识字教学、新思维数学教学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2018年8月,学校“借地办学”,迁入文景小学。因社区入住人口激增,入校学生由入住前的6个班328名增加到2020年的16个班640名。教师由入住前的15名增加到2020年的40名;新增教师多为新手,面临适应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双重压力。

学校直面挑战,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为主战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自主管理能力为着力点,推进整体改革。数学组8名教师结为研究共同体,长期致力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基于目标的深度教学,帮扶学困生“一人一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在2018年市中区“三办”学校六年级数学抽测中获得第一名,在2019年市中区四年级数学抽测中获得第一名,在2019年集团五年级数学抽测中获得全区平均分第一名,在2019年市中区五年级数学抽测中获得第三名。

文庄小学这批追梦者打造“借地办学”的新亮点,创造了废墟上的传奇。

从“独木难支”到“众木成林”

30多名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听课,如同往常在教室里闭门上课那样轻松自然。一张张稚嫩的小脸蛋儿,一双双明亮的眸子,时而集体听课,时而分组讨论、抢答。明眼人一看,便知如此自主学习状态实乃习惯使然,不可能速成。

这是2019年4月2日魏华小学小礼堂中发生的一幕。其时,礼堂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来自全学区各学校的53名数学教师欢聚一堂,以教师王飞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为课例,进行基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现场研讨。从彼此的眼神、音容笑貌和语言交流中可以觉察到跨校研究共同体的紧密、融洽。课题组成员杨来超说:“教师虽然来自不同学校,但早已模糊了学校之间的界限,经常性的跨校教研凝聚成合作的纽带,单班教学势单力薄使他们产生了‘抱团取暖、结伴同行’的强烈愿望,共同的目标、愿望、追求使他们唱响‘同一首歌’。”

执教这节课时,王飞首先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喜欢的“数青蛙的只数和腿数”游戏导入,设计了青蛙的只数与腿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3个环节,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自我发现,进而实现认知和思维的“三个递进”。课后,教师们开始评课,畅所欲言。

七贤学区普遍存在的单人单班教学,犹如一棵独木,势单力薄,难以形成连片绿荫。“独木跨域共生,则木秀荫浓。”他们懂得这一朴素的道理,因而有了跨校结为研究共同体的强烈愿望。学区教育办因势利导,尝试搭建跨校研究型组织,即分学科建立研究型组织,所有教师均为组织成员,每个组织都成立核心团队,负责培训、人员调度、开展实验等事宜。比如,学区7所学校共有数学教师53名,均为跨校研究型组织成员,由各校教学管理主任、教研组长、学区骨干教师及几位年轻教师组成12人核心团队,上承教育办,横联学校,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形成“聚类效应”。像前面描述的跨校教研活动,数学学科每学期要进行2—3次,研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主题式联片教研就有“同一主题同一课题”“同一主题不同课题”“同一课题不同主题”3种形式。此外,还有以校本教研为主体、以校际联合教研为形式的“主题式五环跨校教研模式”等。

语文、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都成立了跨校研究共同体,就本学科如何深化改革、选择什么改革项目、怎样做项目等关键问题进行整体攻关。

从“碎片研究”到“项目整合”

跨校研究共同体整体攻关,带来的是七贤学区教育教学质量短期内有了大幅、全面的提升。

且不提该学区在全区数学、语文等学科质量检测或抽测中名列前茅,以音乐教育为例,城郊和农村学校以前在省、市、区各级音乐赛事中难得一见,可近年来竟屡屡杀出“黑马”:名不见经传的七贤小学这所“袖珍学校”在区级合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器乐合奏在济南市班级艺术节上获得一等奖;合唱团还登上了省会大剧院的舞台。

跨校研究共同体怎样整体攻关?七贤学区的答案是:教育办搭建平台,各科教师跨校“做项目”。七贤教育办带领各核心组团队成员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应当顺应学科教改的方向,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主题,进行系统研究,力求形成技术路线,引领全员共进,大幅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将此称为“做项目”。

例如:语文项目进行“单元框架下的主题式教学研究”,即以整组教材为依托,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人文主题和语用主题,以“立足语用渗透人文”的理念,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形成单元整体课程构架;数学组引进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新思维教学实践研究项目,聘请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姜荣富为指导专家,带领研究团队成员致力于小学数学研究,核心理念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引进“心理格板技术”应用项目,并进行了创新和拓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音乐组确立“城郊小学合唱教学普及研究”项目;体育组确立“国家体育监测项目训练与特色项目融合”研究项目;美术组确立“生动”课程研究项目;英语组确立“多课型教学策略”专题研究项目。

以上项目研究按照学区、学校、教研组逐层推进。学区项目组组长制定研究规划,确定每学期的研究主题;学校按照研究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在教研组内进行实践研究。

音乐研究团队针对城郊学生音乐素养普遍较弱、参差不齐等问题,开展合唱教学普及研究,确定了低、中、高3个学段的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合唱曲目,研究合唱训练的方法,定期在学校进行合唱比赛,并组建学区合唱队,为学生创造演出机会,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分散管理”到“整体谋划”

把城郊和农村学校划分为学区并设教育办,是我国县域办学和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办管什么、怎么管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七贤教育办认为,学区教育要打破制约、走出困境、开创新局面,关键在于校长、教师要有一种达观进取的神,有一股自强不息的气,有一股逆势而上的劲。

这种精气神来自故土之恋、桑梓之情。七贤学区的校长大多来自本乡本土,心中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桑梓情结和乡愁。他们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身边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正是这种使命感为城郊学校的办学注入强大动力。

这种精气神来自办学者对学情的辩证分析和判断。许多办学者只看到农村孩子和“打工族”孩子不利的一面,七贤教育办则认为,农民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身体强壮、独立生活能力强,而且熟悉农村生活,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

使命勇担当,尚须探索智慧方略。七贤教育办对所辖7所学校的管理坚持“统放”结合的原则,统而有度,放而不乱。他们用“火车头”和“动车组”形象地概括“统”与“放”之间的关系:“火车头”发挥牵引和整体带动作用,即对各学校难以自行解决的共性问题进行整体谋划和区域推进;“动车组”各有动能和活力,可以单独行走,即学校作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具有办学自主权。七贤教育办鼓励学校根据教情和学情进行顶层设计、特色办学。“统放”结合激发了教育办和学校的积极性。

“动车组”又分为“两动”:一是来自学校层面的“动能”,二是来自教研组层面的“动能”。

学校层面以校长为“主心骨”统一规划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带领教师“做项目”。7所学校各自构建了完整的办学理念系统,以“做项目”为抓手,开展各项改革。如,七贤小学做有效备课、高效课堂、实效作业“三效”项目,杨庄小学做“以研促教”项目,并提炼概括了“一课一得”“教学5环节”“思维导图有效使用”等“152”课堂教学策略,以及微课、短课、中课、长课、大课等5种课型。

教研组层面则实现本校教研组全员参与,聚焦本学科研究项目,群体攻关,并以此为主要依据,争创“品质教研组”。

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度占80%的魏华小学为例,该校领导班子团队经过一次次切磋、研讨、论证,达成“办一所有美好记忆的学校”的共识,以夯实养成教育、强化教师培养、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特色建设为工作目标,开展“1224工程”,开启了他们的“美好教育”之旅,着力构建最美好、最幸福的生命乐园和精神家园。双龙小学基于在两处“借地办学”且仅有4个教学班的实际,将“读写结合,促思维发展”作为学校语文项目推进研究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阅读小课题研究,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以阅读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后龙小学基于学情和师资情况,在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中不断探索“五环•五学”具备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该怎么描述敬业奉献、点石成金的七贤教育工作者呢?原山东省教科所党支部书记陈培瑞深情寄语:“在这片一度遭遇过‘狂沙劲吹’的贫瘠土壤上,他们是‘治沙人’,敢教‘狂沙’变‘绿洲’;他们是‘拓荒者’,敢在‘荒原’上踏路而行;他们是‘守望者’,在用灵魂坚守,在用信念守望,坚守七贤学区不断扩大中的那片新绿,守望‘十四五’七贤教育描绘出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愿景与光辉未来……”

济南市七贤小学合唱团在省会大剧院演出。

学区项目研究课堂

教师赴东北师大学习。

学生在学区运动会上一展身手。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