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新颖别致的党史读本 古诗词教学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公主湖秋色 教师书架 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让自己成为读者 看见生命中的更多亮光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书话聊斋】

让自己成为读者

□ 五莲县教育和体育局 于晓斌

周国平说,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他认为,如果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还不能算一个真正的读者。

一个真正的读者,首先要读出习惯来。从开始的“读书苦”到后来的“读书乐”,这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标志。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亲身体验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宋代大诗人陆游称得上真正的“读者”。他在自述中这样描述自己读书:“见书如见色,未近心已动。”“晨起望书堂,身如可猊赴。”“一卷书开百事忘”就是他读书的真实写照,也许只有陆游自己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其次,要读出思想来。有人说,有深度的读书,是“让思想碰撞思

想,让思想沐浴思想,让思想印证思想”。在读书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应想当然,而应知其然。宋代大儒朱熹曾打过一个比方,“想当然”的读书,就像一个肚子饿的人走进饭馆,看到大盘小碗的鱼肉馔食,就粗嚼快咽,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这种吃法,只是形式上填饱了肚子,对于美味佳肴的味道一概不知。读书亦如此,若贪多嚼不烂,就难以达到“知其然”的目的。另一方面,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读书不要因“知其然”而沾沾自喜,应该向“所以然”的更高境界进军。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别人不明白的道理,领会别人没有领会的内容。“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再次,要学会创新。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语》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也就是说,读书要跳出书本的束缚,在运用中学会创新。胡适在《读书》一文中讲过一个故事:他曾请顾颉刚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一书。书很薄,胡适判断顾颉刚大概只需要一两个星期就能完成。可半年过去了,顾颉刚仍未交卷。原来,他对每一条引据都要去查阅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和增删之处。半年之后,顾颉刚对胡适提出,《古今伪书考》不必印了,他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书,叫作《辨伪丛刊》。编了一两年,顾颉刚对胡适说,《辨伪丛刊》也不必再印了,现在他要自己创作了。原来,这两年,他对中国古史作了许多辨伪的研究,可以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了。

顾颉刚先生才是真正的读者。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让自己成为读者的境界,应该如此吧。

“大木百寻,根基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对一个读书人而言,谁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将潜心读书变为一种自然的行为,谁就越接近高贵、臻于高贵。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那就让我们以久久为功的勇气,“煮海为盐”,努力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