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生命中的更多亮光
——读王维审的《成为更好的老师》有感
《成为更好的老师》是王维审最新出版的一本书。读过一遍,再读。反复阅读之下,我竟然觉得这本书的名字有点配不上它的内容。“成为更好的老师”太过朴实,太过常见,而书中所著述的故事和道理却饱含一位成熟教师的智慧,其中的思想内涵远远超过“更好的老师”这几个字。
这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写成的50多篇文章。表面上看,这些文章之间没有明显的线索联系;但细读之下会发觉,它们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而言的。正因如此,作者把这些文章分成了6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
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条醒目的时间轴,即处在不同阶段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不同状况及问题。在时间轴背后更为隐蔽的,是教师的心理或者说情绪波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王维审不是进行刻板的、空洞的理论说教,也不是敷衍的事例点评,而是借助身边人的故事,阐明一些基本而深刻的道理。
这是一位智者的言说。他在说服自己的同时,更多的是想说服身边行走着的众人,让他们都能不断超越自身,超越这平常的生活,成为内心深处那个更好的自己。
在我看来,这本书可圈可点处有很多。
看见的是“人”。处在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有的人会产生困惑,有的人会产生倦怠,有的人则会迷茫不前。作者看见的,恰恰是这些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具体一点说,是处在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教师:身处困境之中的教师,该如何努力摆脱困境;身处平淡期的教师,该如何坚守教育情怀;身处成长期的教师,又该如何对这份职业倾注深情;身处成熟期的教师,如何积淀自身的经验与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等等。正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在王维审眼中,看到的也是这些各有不同问题的教师。他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恰恰说明了他对教师的关心与重视。
讲述的是“事”。人都是有故事的。王维审通过讲述自己和身边人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看清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存在,从而明白了一个又一个道理。以他自身为例,他在近几年连续出版了4本书。而这4本书,都来源于他为自己定下的规矩,最初是“每天一篇教育叙事”;从2013年开始,变成“每天写出2000字”。“别人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时候,我在安静地读书;别人搓麻将、玩扑克的时候,我在静静地反思;别人呼朋唤友、热闹喧嚣的时候,我在凝神书写……数百万字的文章,无不是在这样的寂寞中一字一句斟酌而来。”
他还提到了身处偏远地区、工资待遇极低却选择坚守的朋友;提到了50多岁已是特级教师的叙事者成员寇老师,坚持用文字记录教育生活,“在人生的紧要处照亮自己”的故事;年轻的杨雪梅经由写作与梳理,提升自己和身边团队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无一不真诚有力,传递出了足够的力量。
说明的是“理”。很多人会讲故事,但看不到故事背后的道理。王维审似乎拥有一双慧眼,他能从简单的故事中发现那些深刻的、发着光的道理。比如,在书中,有一个题目为“田鼠阿佛”的故事:冬天来临时,小田鼠们开始采集玉米、坚果、小麦等作为过冬的储备。从早到晚,大家都在忙活——只有阿佛例外。阿佛想到了采集阳光、采集颜色、采集词语,因为冬天是冰冷的、灰色的、漫长的。这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但王维审说,玉米和坚果,正如课堂和成绩,是教师生命中的必需,但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收集一些阳光、一些色彩和一些词语,用它们照亮自己的精神生活。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王维审文章中的这些人和事,不也是他用心收集来的阳光吗?他不正是在用这些阳光和色彩,照亮他人的精神生活吗?
这本书与王维审以前的书有所不同。不同在哪儿呢?我个人以为,这本书饱含了他20余年的职业成长智慧,是一位智者面对同行的叮咛和嘱托。像一幅用色素雅却内容丰富的画,它的笔墨更动人,叙事更干净,说理更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