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 构建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体系 有效化解家校矛盾之我见 管理要精心谋划 一次别样的例会

第5版:校长视线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校长视线
05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地的关键,需要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管理机制的保障、家校结成教育研究共同体;更需要改革学校课程架构及教育教学方式,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立体化平台,让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实现能力锻造和素养提升

构建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体系

□ 聂淑香 潍坊市北海学校校长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构建新的管理机制,搭建立体教育平台,做到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目标的定位都要从素养培养的高度考虑。

课程实施与评价落脚点:让学生学会学习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要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改进行动,我们组织教师共同研讨开发课程及教学内容,开发学生学习工具,进行学习策略指导,搭建学生合作互动、自主学习的平台,收到了良好效果。为引领教师改进教学方式,自上一学年开始,我们在开展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改进研究行动的教学效果反思中,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同课异构,一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一种是基于目标、基于真实情境、问题驱动、探究学习的逆向设计教学方式。以一次五年级的英语研讨为例,基本的语法学习完成后,在第二课时的练习应用课上,教研组设计了6个题目作为巩固拓展练习课的内容。王老师提出学习目标,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先呈现给学生学习达标评价量规,把6个题目放置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完全由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解决,然后自主做题,完成后在小组内展示做题过程,对照量规自主评价、相互评价,针对深入理解点与易错点,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而李老师针对6个题目逐个进行讲解,每个关键点、易错点都解读得清楚明白,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了简单的练习。两节课后当堂达标测试:两个班的优秀率相差20%,及格率相差17%。为什么两节课会有这么大的差距?通过调研发现:在以讲为主的课堂上,教师只能对着一部分学生讲,不能让全体学生学会学习。

于是,我们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差异来自哪些因素?新的教学方式为什么有效?反思后达成的共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达成深度理解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名学生带着任务全程参与,针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与应用,实现知识迁移,学习知识实现了“心理化”过程。学生的原有经验与学习基础不同,教师即使讲得再全面,也无法满足每名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因此落实“任务驱动的自主探究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相关的对比实验研讨与反思,坚定了我们大力推动“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高效课堂”的信心,由教师“讲”为主走向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为主,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学堂”,并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达标活动进行引领。经过两年的研讨、碰撞,课程校本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得到落实,基于标准、任务驱动的教法改革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

学校教育教学关注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年一度的英语节如期举行,这个节历时一个月。开学初,学校就发布校历。有经验的教师提前组织学生训练,11月中旬组织各项目报名,12月拉开各项比赛的序幕。英语演讲、英语歌曲、英语课本剧、英语作文、英语小品等,各项比赛丰富多彩。从班级开始,人人选择项目参赛;然后是级部决赛;最后是学校的大联赛,分低、中、高3个组进行。最精彩的是高年级英语课本剧、英语小品展演赛。2019年的英语节,各班级从11月开始报名,高年级组从课本剧、英语小品中选出优秀节目,经过训练后参加学校的比赛。这是许多高年级女生向往已久的,因为学校将对冠军进行隆重的表彰奖励。但2020年的高年级比赛报名结果显示,往年火爆的英语课本剧项目的报名人数明显减少。为赢得家长的配合,我们印制了《致英语节各类参赛学生家长的一

封信》并下发。很多家长见到信后根据孩子的特长支持学生报名参赛。一名六年级男生因擅长表演,希望参加英语课本剧表演,就自主报名了。家长知道后给我打电话,不同意孩子的参赛项目,理由是课本剧排练太费时间、精力,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家长问我:“你能保证孩子考上优质初中吗?”

这件事让我思考:在学校里提高教育质量不是局限于学科分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意味着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实现核心素养发展机会的均等,更意味着创造条件,让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实现能力锻造和素养提升。

于是,学校用机制保障每名学生参与活动的权利:梳理一学年所有的学生活动,把活动归类为“活动课程”,构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幸福课程”体系。包括学科特色课程、节日文化课程、传统教育课程、科学与探索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灵成长课程、家校共育课程,共八大主题30多个类别。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对活动课程进行了个性化设计,出台了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学校核心素养评价办法规定:学生在校参加一定数量的活动课程、探究课程、实践体验课程,获得相应学分,方能参加“综合素养发展奖”以及“优秀学生”“卓越学生”“进步之星”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毕业年级获得相应学分才能毕业。当主题探究活动、实践体验、学科拓展提升、劳动体验等成为课程,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保障每名学生参与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保障活动体验过程的教育性、活动结果的可控性,这时,自然也保障了每名学生核心素养的健康发展。

教育方式转变:与家长结成教育共同体

去年秋季,刚开学不久,我接到一名刚转入五年级的学生家长发来的信息。大意是:孩子在原来学校学习优秀,因搬家转到我们学校,面对学校开展的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课堂一时不适应,因此找不到自信心。家长提出:能否让孩子担任“学科委员”或班干部?这样有更多机会得到锻炼,让孩子找到自信。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的班级实行民主自治的管理方式,没有班干部,取而代之的是岗位志愿者,生生之间形成学习与生活的相互服务关系。学生自愿报名,一起投票选举,确定岗位人选,比如“黑板管理员”“纪律提醒员”“卫生协调员”“安全监督员”“学科服务员”等。班级里的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志愿岗位定期轮换。在为同学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规则意识和责任感。这是与主题实践发展课程相伴而生的班级管理方式。

家长不熟悉学校的教育改革,不能转变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是难以形成教育合力的。在加快学校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仅从校内入手,转变干部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发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在引领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是不够的,还要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吸收家长的力量推进教育改革,开辟家校沟通渠道,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于是,我们把家校合育当作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互通家校信息,开放校园,让家长每月一次走进校园,参与学生的主题探究及展示活动。修改《学校章程》,完善了学校家委会工作制度,学校工作计划有家委会参与论证,学校开发课程时倾听家长的心声,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于是,学校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陪伴指导有家长参与,社团活动有家长主动请缨予以辅导。为提升家长的素质,学校建立了家长、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成立了“课程开发与实施论坛”并开展活动。家长们出谋划策,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让每名学生拥有幸福人生”是北海学校的办学宗旨,“让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是我们的目标追求。为实现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等核心教育任务,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引领教师转变教育方式,与家长结成教育共同体,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