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双轮驱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德”在“得”先 残疾学生的“购物时刻” 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实践与思考 做好小事 成就大事 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初探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教育心得】

“德”在“得”先

——基于“正、反、合”的思考

□ 济南舜文中学 彭研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德育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德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我认为,必须将德育放到哲学思辨的高度,才能真正认识德育、理解德育,给德育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教育的正题:一般教育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质上是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在接受种种教育内容之后,转化其思想、规范其行为的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需要有起点、发展和终点。德育的起点实际上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德育的起点是从素质教育开始的,这是德育否定之否定的第一个环节——否定环节。接着,德育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同时,必然要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反题:素质教育

德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并以此为发端向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渗透,从而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德育毕竟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与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不能完全相容,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德育过多,其他方面的教育必然会减少。作为德育的工作者和管理者,一定要清楚地知道究竟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才能让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均衡起来。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难以形成科学的德育计量方法,加之不同部门更多是以自己的工作为主,德育与教学工作、体育、艺术教育等缺乏沟通和协调,以致不同部门和组织更多关注自身管理领域,没有达到“1+1>2”的理论成效,而经常形成“1+1<2”的不良局面。

教育的合题:德育

德育是为了实现“德”的目的,即实现“得”。“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但是,随着对教育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的本质的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开始兴起,德育开始受到重视。此时,“德”的目的已经超越成绩这个唯一的衡量标准,转向多元化标准。如将学生的德行放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学生也由此开始重视德育问题。此一阶段“德”的目的是“得”,已经完全不同于“应试教育”,是对“应试教育”阶段的发展和超越。进而,由于德育难以与素质教育中的其他教育均衡起来,并且不同教育各自为战,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这一阶段,“德”与“得”呈现出辩证的关系,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德”在“得”先这一基础性关系。

可是,“德”也是有目的性的。在人类社会,“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德”才能产生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得”。对学校的德育而言,对学生进行德育,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为了学生能够成才的“得”;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奉献社会的“得”。总而言之,无“德”便无“得”。

在德育的三段论后,不难得出“德”在“得”先的结论。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才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信念,并在实践中完成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促使道德的形成。作为回应实践的检验与修正,理论接着开始其新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继续完美自身,最终形成一个有关德育、进而到素质教育、最终到教育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