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博览 在线教育需秉持一致的教育逻辑 “手机禁入校园”良政还需善治 各地动态 聊城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楼   把校园欺凌拿到阳光下“暴晒” 疫情下的留英体验

第5版:教育博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博览
05

把校园欺凌拿到阳光下“暴晒”

□ 陆玄同

近日,教育部发布《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全面排查欺凌事件。工作目标方面,《方案》强调“集中查处通报一批情节恶劣、社会影响大的恶性事件”。

查处和通报,对于遏制校园欺凌事件来说,是个好办法。一直以来,大家对于校园欺凌讳莫如深,孩子不敢告诉家长、也不敢告诉老师,或者一些老师发现类似苗头,也和稀泥地遮盖过去,致使校园欺凌的盖子被紧紧地捂住。偶尔诉诸媒体,刺激眼球的校园欺凌事件也只是这个巨大“伤疤”的冰山一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出版、涉及144个国家调研情况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3名学生中就有一名曾遭受过欺凌。而据维护儿童权益和妇女平等的组织“国际计划”估计,每年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在校园内外经历暴力事件。2018年,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2015—2017年,57.5%的校园暴力案件为故意伤害案件,高达88.74%的案件导致受害人存在伤亡情况。

校园欺凌问题,既有殴打这样的“硬暴力”,也有“孤立、排挤、歧视、辱骂”这样的“软暴力”;既发生在学生之间,也发生在师生之间;既发生在校园之内,也发生在网络之上。这个时候,家长、教师、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直接处理方式和重视程度,决定了校园欺凌事件能否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遏制。对于一起校园欺凌事件如何界定、如何处理,会直接影响到涉事孩子接下来的行为。如果以“大事化小”的态度应对,很可能让施暴者继续作恶;如果态度明确、及时制止,让施暴者认识到错误,让被欺凌者懂得如何应对,欺凌行为可能就不会再延续。

对于校园欺凌,沉默就是纵容。敢于揭开伤疤,让种种校园欺凌事件暴露在阳光下,让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是守护学校安宁的题中应有之义。

《方案》对围绕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制、制度措施、队伍建设、责任落实、宣传引导、教育惩戒、条件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详细要求。但关键,还是要将文件转化为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的落实。通过这种规模性排查,掌握当下校园欺凌现状,分类定性,找到症结,从而以问题为导向,反过来加大治理力度。

2020年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当天设立为首个“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我们也看到,近年来,通过不断出台制度措施,我国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网越织越密,处理手段也越来越强硬,既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也避免他们因法律不完善而逃脱惩罚。这是一种进步,也是理性回归。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除了应加强学校家庭的道德教育,更应当通过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唤起学生们的敬畏之心。尤其是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不管是家长还是学校,都要勇敢地揭开校园欺凌这块伤疤,将其置于阳光下“暴晒”。只有营造“人人喊打”的反欺凌氛围,才能让受害者敢言,家长、学校敢管,才能铲除“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摘自未来网)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