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和合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史文波,现任淄博市临淄区遄台小学校长。历任淄博市临淄区梧台镇中心小学校长、梧台镇中学校长、晏婴小学副校长、皇城镇中心学校校长。近年来,先后被评为“临淄区教学能手”“临淄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临淄区优秀共产党员”“临淄区优秀校长”“淄博市优秀教师”“淄博市师德标兵”“淄博市名校长”。是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培养计划卓越校长领航班孙正军校长工作室成员。先后出版了《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和新路径研究》《读书者——我们家的读书故事》等著作。先后编撰了《小学生古诗文诵读》《安平史话》等校本教材。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我校原为齐鲁石化第六小学。2005年,按照“企业学校划归地方”相关政策,因学校位于临淄区遄台路,于是更名为遄台小学。学校根植齐国故都,根植博大精深的齐文化这片沃土,校名深沐先哲遗风。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努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要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与发展历程,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所谓和合:和,即和谐、协和、调和;合,即融合、相同、合作。我校之所以提出和合教育的核心理念,得益于3个方面。
一是博大精深的齐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临淄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足球起源地。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兴周,以首功封于齐地,建立齐国。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代国君的励精图治,齐国一直长盛不衰。在中国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威王时,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些都是齐国达到鼎盛的标志。
古代的齐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经哺育了管仲、晏婴、孙武、孙膑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谋略家、文学家,创建了“百家争鸣”的稷下学宫,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思想解放的新时代。以“改革、创新、开放、务实、包容、尊贤尚功”为核心的齐文化,引得孔子、孟子、荀子等先后游学于临淄,使齐鲁文化得以融合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
遄台是当年齐国历代齐王与王公贵族赛马的地方。台前广阔的平地则是齐国军队的操演场。历史上著名的齐国贤相晏子和齐景公辩论“和与同”、齐国名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故事均发生在遄台。 我们吸纳叶澜教授的“生命教育”理论、现代和谐教育理念、绿色生态教育理论,以及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等,确立了我们的办学思路,提出了适合我们学校的“培爱育人、和合共生”的和合教育理念。
二是和合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深化了我们的教育认识。
据史料记载,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理念是在西周晚期。《国语•郑语》中,史伯回答郑桓公时说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齐国立国初期,姜太公在用人方面提出“尊贤尚功”,意思是团结一切使齐国国富兵强的杰出人才;但是,如果身居高位的重臣以礼乱国,也一定决然清除。可以说,姜太公是自觉遵循“和而不同”思想的第一人。在此基础上,管仲为齐相时,对“和而不同”的思想有所发展,可见《管子•宙合》:“夫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意思是说,五音虽不同声而可以协调,五味虽不同物而可以调和。晏婴为齐相时更是对“和而不同”思想进行了升华和系统的论述。这在《晏子春秋》和《左传》中都有记载。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著名言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据考,晏婴提出“和同论”是在公元前522年末。这一年,晏婴和孔子在齐国见过面,到底谁受谁的影响,谁提出得更早,尚无定论。但可以说,在同一时代,两位圣贤都推崇“和”。孟子、荀子、老子、墨子、庄子等圣贤以及《吕氏春秋》《黄帝内经》《淮南子》等典籍也都论及“和合”。
《晏子春秋》中的“和同之辩”,晏子与齐景公虽然谈的是用人,但我们完全可以移植于我们的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而实施教育手段、教育环境、师资水平、学生个体都存在差异,那就是“不同”。因此,学校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师生成长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从而形成“和合”育人的教育效果。
三是和合文化的独特品质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最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一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丛书,围绕“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主题,一个主题一册,共6册。其中《和合: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一册,以“和合”为中心,从中华文明史中和合的理论发展、中华古典文献对和合的传承、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关于和合的经典故事3个角度,阐述了和合乃中华文化的独特品质,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正如楼宇烈先生在《序二》中所言:“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普世意义。”
我们认为,世界需要“和而不同”,社会需要“和而不同”;同理,教育也需要“和而不同”。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人际的和谐、学校与家长以至社会的和谐、教育场中诸要素的和谐等,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状态,取得教育教学的真正实效。我们实施和合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尊重学生心理、个性差异,有层次、有梯度地使学生的身心乃至生命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我们从遄台的两个历史典故“晏子论和与同”“田忌赛马”出发,通过征求师生和家长的意见,聘请专家指导论证,提出了“弘扬和合文化、实施和合教育”的思路,并提炼形成了学校“培爱育人、和合共生”的核心育人理念,以及“一训三风”(校训——和合生长、知行合一;教风——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校风——和而不同、见贤思齐;学风——合作互助、乐学善思)搭建起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架构,并申报了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和合文化视角下学校和合教育的研究》。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学校大力实施“和合”“六艺”课程建设,以“习六艺、做君子”六艺课程为培植点,开设了礼艺、乐艺、射艺、御艺、书艺、数艺六大系列课程。每个系列又依据课程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进行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将礼、乐、射、御、书、数分别与德育、艺术、体育、综合实践、书法与阅读、数学与科技等课程进行整合,分设30余门校本课程和15门社团主题课程。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校采取“菜单式”选课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自己喜爱的社团,现场报名,并进行编班,打破原有班级界限。为满足课程需要,学校为课程教师购置教学用具、整修校本课程活动室、外聘专业辅导教师,等等。每周五下午集中安排两节课,专门用于“六艺”校本课程教学。学生实行“走班制”,自行到喜欢的课程教室参加课程体验学习。每周五下午,是学生最高兴的时间,他们可以不带书包,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参与课程学习,体验课程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为加强课程管理,学校制定了专项考核制度,从课程规划、授课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课程指导教师进行考核。
和合文化的构建和和合教育的实施,让遄台小学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为师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良好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