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实施和合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感悟笔墨中的书法之美 由“放羊”到“课堂” 图片新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第7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7
【教育随笔】

由“放羊”到“课堂”

□ 巨野县凤凰街道人民路小学 马庆运

小时候,我生长在鲁西南一个偏僻的农村里。儿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与一群玩伴各自赶着自家的青山羊,一起到河边、沟沿、树林里去放。那时候,虽然放羊很卖力,但是我们几个小伙伴养的羊,总不像本族三爷爷养的羊又肥又壮。年幼的我很纳闷:放羊时,我没少出力,怎么会如此没“功”?那时候,总埋怨羊的品种不好,让我白费力气;可邻居小伙伴家的好品种怎么也不“争气”?直到今天,我才豁然开朗,原来那是我“放羊”的方式不对。长大后,我成为一名教师。联想一下我的课堂授课方式,我发现,现在有时仍然在这样“放羊”。

一、“赶”羊吃草

小时候,在河边放羊,拿着鞭子,赶着羊儿,是最惬意的事了。鞭儿啪啪地响,河水哗哗地流,再加上鸟儿的啾啾声,我们几个好不痛快。于是,鞭子更响了,我们跑得更快了。年老的三爷爷已经落在后面,他的羊自然也落在后面。等天黑回来时,三爷爷才走了一半的路。可是,他的羊就不同了,个个像“员外”,个个“大肚子”。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几个光顾着往前赶,殊不知,羊刚想低下头吃草,就被我们一鞭子给赶跑了。跑得挺远,累得够呛,羊却只吃了几口草。难怪三爷爷的羊个个像个“员外”,我们几个的羊个个肚子扁扁的。我们的羊没空吃草。反观我的课堂,一节课设置了二三十个环节,学生刚想静下心来思考,就被我“一鞭子”打跑了;又想静下心来思考,又被我“一鞭子”打跑……学生个个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我更是疲惫不堪。而“羊”却吃不饱。

二、“逼”羊吃草

那时,我们几个经常找一块好草地,围成一个圆,把羊圈在中间,再也不用担心羊儿会弄丢。这时,我们看书、讲笑话,有时疯跑几圈;可是,羊不能动。谁敢跑出我们的“包围圈”,那就是“大逆不道”,必遭惩罚。要么被我们骑一圈,要么两条前腿跪下,向我们“道歉”。每次都有几只羊被我们“惩罚”。现在,课堂上,学生一旦不按我的要求做,或者表现不好,不也是经常被惩罚吗?这样被折腾的“羊”还能吃草吗?

三、“拴”羊吃草

那时,贪玩的我们好不容易熬到星期天,总要在这一天玩个够。有时,羊会耽误我们玩,我们需要找一块好草地把羊“闷”起来。所谓“闷”起来,就是把羊用绳索固定在一个地方。看着个个被我们“闷”结实的羊,我们欢呼雀跃着跑开了,甚至可以回家看一会儿电视,到小卖部里做一趟“买卖”。三爷爷自然不会这样,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羊吃草。等快吃饭时,我们把羊赶回家,自然我们的羊不像“员外”。现在想一想,多少学生都是被我设置的“绳子”牵着转。就像一位教师所说:“当我们在教学小技巧上花费的心思越多,小技巧用得越熟练时,也就是离教学的大智慧越远,越背离教育本质的时刻。”

四、“放”羊吃草

那时放羊,我总不喜欢小羊,因为它太耽误事;也不喜欢太调皮的羊,因为它让人操心。三爷爷放羊的时候,经常站在小羊的后面,以防大羊欺负它,让它也能吃到新鲜的草,不让它受委屈。当然,对那些吃饱了的调皮羊,三爷爷总是把它们赶到一块,让它们到河边喝喝水,甚至让它们卧下晒太阳。三爷爷静静地看着其他羊吃草,而我们早已赶着羊回家了。在我的课堂上,那些“小羊”和“调皮羊”都被我“放”了,他们常常“吃不饱”也是在所难免的。

想到这些,我回味许久。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其真不知‘羊’耶”。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