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新”径 激活数学大课堂
——“三点一线”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尊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用数学的意识。”鉴于此,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积极求索,构建了一条以“做数学”为主线,以课堂为立足点、以生活为切入点、以社会为实践点的“三点一线”教学法,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课堂为立足点,学做数学
巧设问题情境,培植解决问题的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带有悬念或是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比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入手。屏幕中出现装有长方形车轮的汽车在颠簸中前进,装有圆形车轮的汽车正常行驶……学生不禁思考:为什么装有圆形车轮的汽车不会上下颠簸?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利用学具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做数学”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依据学具操作理解并建构知识,让数学学习看得见、摸得着,变抽象为具体。
设计开放练习,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不同的算式昭示着不同的思路,展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思维过程正是每名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解决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异思维,进而通过交流完善学生的思考,在对比中找到最简捷的答案。此举不仅可以获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潜能。
以生活为切入点,
运用数学
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如学习了《小数的知识》后,我设计一次“家庭理财师”活动。用表格记录家庭一周的开支情况,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小数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初步了解 “项目”“支出”“收入”和“总计”的含义,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应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悟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学完《比例尺》后,我在班上开展了“争当校园设计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测量、平面图形、比例尺等知识,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学生亲身经历了动手测量、收集数据、确定位置、确定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图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但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社会为实践点,体验数学
依托社会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一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概念和知识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应用意识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引导、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总之,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始终围绕“做数学”这条主线,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