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幸福柳青”让学生爱劳动 青州市职工子弟小学为教师成长积极赋能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幸福柳青”让学生爱劳动

——临沂第十七中学劳动教育实践纪实

□ 记者 王京礼 通讯员 李正华

学生们整理菜畦

“史校长,你们老师对孩子进行的劳动教育真好啊!今年,孙子和他爸妈回农村老家过春节。我发现,他比以往勤快多了,又是劈柴,又是包饺子,累得满头大汗。”牛年大年初一,临沂第十七中学校长史传杰接到了八年级(17)班学生王景纯的奶奶打来的“表扬电话”。

该校八年级(9)班学生胡原源的妈妈也通过班主任的微信向史传杰发送了一封感谢信:“寒假期间,孩子特别爱劳动,每天都收拾沙发、茶几,把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把地拖得干干净净。老师让孩子爱上了劳动,我从心底里向老师道一声‘谢谢’。”

以上仅是寒假期间该校学生在“我当三天家”活动中的两例热爱劳动的表现。

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热爱劳动,学生可喜的变化得益于该校构建“幸福柳青”劳动课程的教育和实践。

让学生想劳动

为调动学生“想”劳动的积极性,该校去年整理了校园内45块土地,分配给45个班级。在劳动技术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别种植了瓜果、蔬菜及粮食作物。地头上插上了木牌子,牌子的正反面书写着学生所在的年级、班级和辅导教师的名字。学校的本意是让学生从认识农作物开始“爱”上劳动。可谁能想到,电影《朝阳沟》里“银环错把麦苗当韭菜”的情节竟然在这里上演了!

去年的一天,主讲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尤洪印带领一个班级的学生来到种植园,讲授《认识农作物》一课,让学生“指认”各种农作物、其他植物和蔬菜。一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闹出了笑话:有的“指认”韭菜是麦苗,有的“指认”胡萝卜的颈部和菜叶是香菜……

这让学校干部和教师们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想”劳动的教育刻不容缓。于是,该校从190余名在职教职工中精选了 45名教师,组成劳动技术研发团队,开展劳动技术课程研发工作。

“要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注入人文思考,契合我们‘积极教育、幸福成长’的教育理念及我们的‘柳青’地域劳动文化,研发‘幸福柳青’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农耕文化、动手实践、开展生物实验及科学探究等方式,全面拓宽知识边界,提高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增强劳动责任,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劳动创造幸福’的生命意义。”史传杰为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研发定了调子。

“我们研发的课程涵盖了4个主题,从‘归田园——幸福树——丰收节——落叶美’等4个方面全面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将植物的一生当作课程主线,让学生在‘劳中学’‘玩中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校负责研发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师戴东磊这样介绍道。

“我们的课程设计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新的认知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徐涛补充说。

有了这个课程体系,教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就有了“总抓手”。

于是,该校各学科教师分别从德育、人文、历史、生物、地理等角度,对生命成长和幸福追求的知识进行梳理,把提高学生劳动意识的教育融入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幸福劳动”教育。

有的教师还把各时期“劳模”的事迹搬上了讲台。

主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教师刘凤莲把“铁人”王进喜及“新时代的铁人”黄京生的感人事迹制成课件和视频,在课堂上分享给学生。当王进喜带领全体队员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高呼“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苦战5天5夜,终于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时,看视频的全班学生都惊呆了。当油井发生井喷,王进喜奋不顾身地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时,教室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趁热打铁,刘凤莲又用课件向学生宣传起了“新时代的铁人”黄京生“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改革担当、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爱站如家、忠诚事业”的家国情怀。

对此,刘凤莲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说:“劳模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向劳模学习,做热爱劳动的中学生。”

该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吴兰锋也是该校“幸福柳青”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成员。他根据学科融合特点,把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搬进课堂。当学生看到几十年如一日的“本色农民”袁隆平穿一身过时衣,两腿带着泥巴,蹲在田间地头研究杂交水稻时,学生们的眼睛湿润了。

这样的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想”劳动的意识在学生心里澎湃起来。七年级(10)班学生王俊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劳模的事迹教育了我。今后,我一定注重劳动实践和探究,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收获劳动果实

让学生会劳动

如何让学生“会”劳动?

戴东磊介绍说:“上半年,我们开展以‘春播、夏长’为主的‘归田园’‘幸福树’课程,下半年开展以‘秋收、冬美’为主的‘丰收节’‘落叶美’课程。”

该校规划好45块土地后,就集中招募劳动教育辅导员,并且分田块到班级,实行“辅导教师包班制”,使得班班都有责任田。劳动教育辅导员组织本班学生开垦土地,种起了瓜果、蔬菜,种植了粮食作物。

作为七年级(8)班的劳动教育辅导员,班主任杨晓晓在“归田园”中是这样让学生“会”劳动的——

春天, 她带领学生翻新土地、平整土地,给平整的土地划分菜畦。起初,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用铁锨培的菜畦埂子怎么也成不了一条笔直的线段。怎么办?男生杨博文“灵机一动”,从书包里找出一根细绳,丈量好菜畦两端的宽度,使其一致,并用土块做好标记;把同一侧的土块作为支点,在菜畦的两侧拉直细绳;然后,招呼同学迅速在细绳两侧用铁锨铲土培成笔直的菜畦埂子。

看着笔直的菜畦埂子,杨晓晓拍了拍杨博文的肩膀说:“这是咱俩的秘密,别告诉任何同学这是我的主意。”

杨博文点了点头。趁热打铁,杨晓晓给学生布置了劳动任务:“让杨博文教教我们怎么种花生、栽果树吧。”

杨博文按杨晓晓私下传授的方法,带领同学们点种了花生、香菜、油菜、大头菜,还栽植了苹果树、杏树、桃树、梨树、银杏树等。

自从用这种“启发式”引导学生点种了这些植物后,该班的学生对他们的“杰作”太上心了。

春季午休时间,杨博文、赵增宝、唐功凯、刘宇、单茂轩等人总会跑到他们班的“责任田”里,蹲在田边欣赏破土而出的嫩芽。偶尔发现一株杂草的幼苗,他们便用手指狠狠地将其拔起,唯恐这可恶的杂草给他们心爱的“杰作”抢走一点儿养分。夏季,植物的叶子有点儿黄,说明该施肥、浇水了。午休时分,全班学生头顶烈日,轮流用铁锨给他们的“杰作”施上土杂肥,然后再浇一股清泉水。菜叶上有蚜虫,学生利用午休时间蹲在田间地头,从植物的根部一直找到植物的顶部,把叶子的正反面都翻遍了,不放过一只蚜虫,将其全部消灭。

在劳动技术教师的辅导下,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绿色+科学”的办法防治病虫害。比如:有一名学生用白醋喷洒植物。

看着自己的“杰作”拔节生长,每日午休时分,学生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些“小可爱”。

该校生物教师吴一俊在“幸福树”里是这样带领学生探究劳动课程的——

每年从3月份开始,吴一俊都组织学生来到各自班级的责任田里写生物观察日记。学生从吐蕊、绽放、盛花、长叶、结果、成熟几个阶段,链接七年级生物上册所学的《被子植物的一生》一课,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杏树从开花到结果的发育过程。

有的学生对“杏”的观察结果是这样记录的:“果皮为黄红色,果肉黄红色,味甜多汁,核面平滑,枝条展开,成自然圆头形。”

有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果实:果核圆、长圆或扁圆,果皮多为白色、黄色、黄红色,向阳部分常具有红晕和斑点;果肉呈暗黄色,味甜多汁;核面平滑、没有斑点,核缘厚、有沟纹。

杏果:营养极为丰富,内含较多的糖、蛋白质以及钙、磷等矿物质,另含维生素A、维生素C等。

杏仁:有苦、甜之分,苦杏仁一般用来入药。

在学生对“杏”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接下来讲一堂“幸福树”劳动实践课时,吴一俊高兴地说:“这棵杏树刚移栽来的时候,才结了十几个果子,现在结了这么多的果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自然与它顽强拼搏的生命力是分不开的。不过,细心的同学会留意到,由于我们经常给这棵树浇水、施肥、捉虫,它才有了今天沉甸甸的果实。所以,你若努力,无人能挡。成功,是努力拼搏后的水到渠成。我们用汗水浇灌心中的树,便可望幸福树、赏幸福花、尝幸福果、做幸福人!”

夏去秋来,“丰收节”到了。

各班学生跑到责任田里开展农事体验,收获劳动成果,交流种植经验,分享劳动果实。

趁这机会,学校于去年11月20日开展了“丰收节”选美大会。

一下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归田园”里热闹了起来。各班学生将进入收获期的白菜、胡萝卜、大葱、芹菜、南瓜等,挑选个头最大、品相最好的参加选美大会。这类的“会”劳动,学生们兴趣大发,创意满满。有的学生精心设计,给自己的“杰作”套上了漂亮的“外套”;有的学生给自己的“杰作”“梳妆打扮”一番,抱到展台上一展劳动收获的风采。

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教师、学生代表为主体的评委会,对每个班级送来参加选美的瓜果、蔬菜等进行评分。评分主要从其外观、个头、品相等方面予以打分。评委们通过观看、触摸、掂重,共评选出25个一等奖、16个优秀奖。

怀揣获奖证书,有的教师和学生竟然手舞足蹈地“走起了秀”。

冬天到了,金黄的树叶飘然落地,美术教师李青带领学生进入了“落叶美”的境界里。

有的学生将金黄的树叶制作成优美的书签,轻轻地夹在心爱的图书里珍藏、纪念;有的学生将其制成标本;有的学生在图画本上画出各种类型的简笔画,再用金黄的树叶粘贴。

就这样,看似普通的落叶,经学生“会”劳动的“妙手再创造”,一幅幅杰作“定格”在了学生的心里。

有心的教师将其拍成了视频,发布在抖音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样的“会”劳动,深受学生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给种植的蔬菜除草捉虫

让学生爱劳动

行之有效的劳动评价,是对学生“想”劳动、“会”劳动的肯定和鞭策,继而能让学生在“爱”劳动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为此,学校从5个方面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及劳动收获进行科学评价,即“工分制”(按照任务要求完成相关观察、实验、探究任务与报告,即可获得相应工分)、 “幸福证书”与“幸福印章”(学生入校即获得“幸福证书”,每个阶段完成相应劳动任务,将在“幸福证书”上获得“幸福印章”)、撰写实验报告(撰写观察实验报告,要求图文并茂,有时间轴线,有探究过程与结果)、抒发幸福感受(用手抄报、日记和征文的方式,分享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对生命和幸福的理解与感受)、颁发“实践证书”(完成“幸福柳青”劳动课程可获得由校长颁发的“实践证书”,并分享幸福果实)。

与此同时,该校还制定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由此,全校学生“爱”劳动的风气越来越浓。

该校九年级(14)班学生李明佳把热爱劳动的品质化作自觉行动。李明佳在寒假里写的两篇以“劳动感怀”为题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劳动最快乐》一文中,李明佳写道:“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的快乐劳动之旅开始了。我先将沙发上的杂物收拾好,将茶几上的物品放在地上。接下来,我一前一后,一推一收,从阳台一直拖到走廊。虽然很累,可看着几乎能映照出人影的地板,我的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

在《孝心最暖心》里写道:“早上,我早早起了床,去做爸爸、妈妈的‘小闹钟’。叫醒他们后,我便开始了厨艺展示。我将食材摆在案板上,让它们乖乖地排好队。‘叮咚!’香喷喷的面包片率先出炉。最后,早点大功告成。早饭过后,我将碗筷收了起来并仔细洗刷干净。原来,做饭也有别样的乐趣。下午,我为爸妈准备了茶点,让他们享受难得的假期。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给父母做饭、烧菜的温度与热度。”

在该校,像李明佳这样的学生层出不穷。有些学生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到超市、广场、车站、社区等地,自发参加义务劳动。

“只有热爱劳动,才能了解生命意义,思考生命价值,追求幸福目标。”这句原本悬挂在学校墙壁上的口号,如今深深印在了师生、家长的心里,成了风靡学校的流行语。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