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听说读写”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我们小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的教与学,就是四大版块:听、说、读、写。如果将这4方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会、领悟,必定会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于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行了以下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听、说习惯的培养
放慢语速,培养听的习惯。教师在说话时应适当放慢速度,使学生听清每个字的正确发音,特别是针对学生难以发出的音或发不准确的音,在说话时口型稍微夸张些,这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果。
听故事、讲故事,培养说的自信。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利用晨诵或课间3分钟的时间,播放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或阅读绘本。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讲自己读过的故事。优秀的学生可能更愿意讲,但我从不会忘记给学困生机会。我会提前让学生准备,并与家长交流沟通,帮助学生选择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这样一来,学生们就更加愿意听,也更加愿意说,喜欢与大家分享。
多称赞、多表扬。对说得好的学生要表扬,对运用了新学词语的要表扬,对有进步的更要表扬,总之,教师不要吝啬对学生竖起大拇指。
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其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为此,我积极寻求家长的配合支持,针对课上难以专心听讲的学生,让家长在家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相应动作或行为等。
读习惯的培养
“读”本身蕴含很深的奥秘。古人早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读如此重要,该如何读呢?
以读思疑,重视导读。学校每学期都会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但是仅仅推荐很难达到让学生读并且读好的目的。于是,我在推荐阅读之前会精心挑选书籍中的经典段落,并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发挥导读思疑的作用。再设计阅读手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记录、思考,使其学有目标、读有方向、记有重点,充分体现导读在教学中用时少、收益大的特点。
提高自身朗诵水平,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为此,我经常进行朗读训练,参加朗诵团队活动,提高自身的朗诵水平,以助于在课上带动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的朗读会带给学生更多感悟,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又会促使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写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言:“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写作,首先应该训练学生敢写、敢于表达。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关注世界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尽量写下来,鼓励其关注生活、关注现实,懂得“谁的观察力最强,谁就能写出最有分量的佳作”这个道理。这样持之以恒地实践下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提高,自然会把自己喜欢的、幻想的、开心的、心存疑惑的事写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觉练笔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