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务劳动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
“劳动教育要从最基本的爱护校园、清扫教室做起,从最基本的家庭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做起。”3月19日,济南市召开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济南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明确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生每学期要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开展1次家庭劳动实践体验,每年学会1至2项生活劳动技能。
此前,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卓长立关于“让家务劳动教育走进学校”的建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社会上对卓长立履职建言的反响之所以如此强烈,关键在于她深入调查研究,担当作为,反映的问题切中了当下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对孩子包办式生活方式的要害,切中了一些学校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弊端,顺应了山东省和济南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大势。
人大代表履职建言切中时弊,济南市行动方案落地有声。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到。究其原因,其一是家长的大包大揽让孩子逐渐失去了接触劳动的机会。没有劳动何来认知?没有认知自然无法体会到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快感。
那么,劳动的育人价值何在?卓长立查阅的研究资料显示,热爱家务劳动的孩子,动手能力、服务意识、性格习惯和创新能力都是很优秀的,长大后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不爱劳动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将来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可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往往被漠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许多人不是完全不明白,而是被“应试教育”裹挟了。实际上,“唯智育”“唯分数”是一种扭曲的认识,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有调查为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两万个家庭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热爱家务劳动的家庭比不热爱家务劳动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起锚地。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劳动启蒙的主导者。《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因此,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做事,把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可以借鉴卓长立调研出的那份2—13岁孩子的家务劳动教育“课程”,给孩子布置洗碗、洗衣、叠被、扫地、整理房间、倒垃圾、做饭、照顾老人等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家长打卡反馈,分年级建立家庭劳动清单,让孩子每年学会1至2项家庭生活技能并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学校和社会是劳动教育的操练场。“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的责任方应是学校和家长。学校转变家长的观念,家长就能引导孩子热爱家务劳动。”卓长立这样建议。《意见》也恰恰强调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从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来看,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品木心中装着对全市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他表示,“劳动教育不是一阵风”,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立足校内校外两个阵地,不作秀、不摆拍,创设劳动教育真场景、布置真任务、获得真体验;“要培养学生的劳动品格”,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水平,开发不同的劳动任务,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和评价制度建设,形成体系,接续培养;“要落实教育减负”,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科学设计,合理布置劳动作业,不能增加学生负担,不能让家长代为完成,紧紧围绕劳动育人目标,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要推动劳动教育全面开花”,各区县争创劳动实验区,各学校争创劳动示范校,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济南特色”的典型经验案例,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切实在全省各地各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绽放魅力,进而从莘莘学子生命成长中自然流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美好心声。果如此,青少年的明天会更有希望,我们的国家也会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