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东营市春晖小学:从课程“共生”走向生命“共美” 儒润昌平育君子

第5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5

东营市春晖小学:从课程“共生”走向生命“共美”

□ 记者 张桂玲 特约通讯员 季俊昌

学习的旅途变得如此快乐与充实。

“课程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生命主

体相互影响、彼此理解和对话的过程。”这是东营市春晖小学校长王爱东的“课程观”之一。

王爱东认为,在理想的课程体系里,教师、学生、家长,环境、课程、资源等,都不是单一和封闭的存在,而是“多样互融、多维互动、多元互助”式的共存共生。所以,在“共生”理念下,课程不仅与学生“共生共长”,而且可以真正助力学生成为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自动发展的主人。

基于这种认识,经过4年多的实践探索,“共生”教育理念就像一颗蓄满能量、即将勃发的种子,在灼灼“春晖”中破土、开花,并催生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评等一系列“化学变化”。

“期末闯关”与“评价之变”

“语文藏宝阁”“数学欢乐谷”“英

语妙妙屋”“运动巴士”……考试变“闯关”,闯关可自选。这是春晖小学去年组织的一场不一样的期末考试。

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为一体,通过闯关游戏、游园活动进行星级评定;学生闯完一关,若自己不满意可以申请重新闯关。是这次考试特别吸引学生的“亮点”之一。

据该校教务处主任王鹏介绍,学校遵循“考中乐、玩中评”的原则,考试一共进行了5天。每个“关口”由五大版块组成,即“数理与逻辑”“语言与阅读”“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兴趣与习惯”。每个年级的每个版块都设置了7关,学生可从中自由选择5关去闯。

“这真是一场好玩的考试!”五年级(7)班学生程子诺告诉记者,她在闯到“兴趣与习惯”这一版块时抽到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刚不擅长与别人沟通,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程子诺稍做思考后,给出了自己的3条建议:一是小刚可以坐在安静的房间里试着想象对面有人,然后和“他”说话;二是小刚先以书信的方式和同学交流、交朋友,再慢慢地试着与别人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三是小刚先在网上练习与别人沟通交流,再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依据“能换位思考,并能运用自己的经验提出4条及以上有效建议的,得5颗星”的评价标准 ,程子诺得到了5颗星即满分的理想成绩。

面对这个开放的题目,学生们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任可的建议是,利用节假日出去旅游,多长见识和本事,和别人沟通交流时就有话可聊了;丁恒瑞、隋昱辰的建议是,可以多参加活动,多交朋友,多上台表演,多运动,“打开自己”之后,沟通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这个题目考察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尝试运用。”王爱东说,评价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客观真实地体现多样性、差异性与激励性 。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呢? 王爱东认为,这样的评价与学校“基础核心”“公民素养”“健康生活”“综合实践”4个类别组成的共生课程体系是一脉相承的。而只有实现“学教评一体化”,变革才会真正发生。尤其是评价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起着枢纽的作用。

而要使“把每名学生培养成民主型、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共生教育理念落地生根,实现“开阔时空视野,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广泛兴趣,打下坚实基础”的育人目标,让每个孩子拥有美好的学习生活,都能在自己的强项基础上得到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在评价上下大力气做好文章。这已成为春晖小学教师们的共识。

像科学家一样去欣赏,去发问,去学习,去思考。

“湿地之旅”与“学习之变”

“我们虽然从小就喜欢唱‘小燕

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样动听的童谣,但是,长大后对小燕子的了解却依然仅限于来自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王爱东说。

如何改变这一教育现状?春晖小学把目光投向了本地特有的资源优势——黄河口湿地。

王爱东告诉记者,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中心位置,一直就有“湿地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湿地”的美誉,湿地博物馆、自然保护区、鸟类博物馆以及城区内众多的湿地公园,还有社会机构——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每年举办的“鸟儿节”等环保活动,都为“黄河口湿地”课程研发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中国有鸟类1417种,其中东营就有367种。那么,身为东营人的你认识几种呢?它们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它们又是如何生活的?”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和研究鸟类世界时,就自然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然而,要让这些资源变为课程,还需要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王爱东说,学校早在2018年就研发了“童眼看东营”行知课程。中年级段以“我与自然”为学习项目,旨在引领学生从了解湿地生物样态入手,生发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课程依托“儿童观察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架构起以“我们的植物朋友”“我们的鸟类朋友”为研究主题的级部课程结构体系,面向级部全体学生开展了“植物的秘密”“鸟类的秘密”“笔记大自然”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抵达“共生”?据学校副校长任连明介绍,课程建构前后经过了学校专家团队顶层设计,级部教师团队共同建构,班级师生建构、生生建构,整合校内外资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建构的过程。而最终的实施阶段,则由“课堂版块、校园青青田版块、校园生态小径版块、明潭湿地公园版块”四大版块构成。

课堂版块主要是由课前查找湿地动植物资料、课堂解说展示交流、互问互答深入本质、整理资料形成作品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让每堂课的作业都实现“作品化”,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机会。在展示区,学生展示自己的“笔记大自然”作品、“为我的鸟类朋友绘制思维导图”等等。这种作业是一种跨学科或超学科的综合性实践作业,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性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校园生态小径版块,更是学生们特别喜欢的地方。语文教师刘爱娟在自己的随笔中是这样写的:“阳光明媚的下午,师生簇拥着走出教室,敛声屏气,轻轻地走上校园的生态小径,调动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去看,去闻,去听,去摸,去欣赏,去发问,去学习,去思考……‘快看,鸟窝!’‘一片去年的落叶!’‘为什么叶子的背面与正面不一样?’……此刻,学生就像科学家一样,对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开始好奇起来、研究起来。”

刘爱娟说,“活课程”打开的不仅是学生们的视野和感官,更促使他们的学习成了一场探究之旅,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成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课程研发”与“教师之变”

中国人过中国节:做花灯、展花灯、猜灯谜。

在春晖小学,学校图书馆、电脑房、实验室等都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学生开放,以便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的行走式学习、场景式学习、实操式学习已成为一种常态。

“这些都是提升类课程催生的新学习样态。”王爱东告诉记者,春晖小学的提升类课程又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设置的、学生限定选择的提升类课程;一类是学校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的专题作业探究活动课程。

课内,以规定的探究教材、探究专题学习包为基础,各年级分步落实开展,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课外,学生自主分组,形成若干个专题探究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多元的方式进行专题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如此结合,就将知与行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倒逼教师开始在课程的研发过程中获得成长。”课程教学研究院院长盖向辉说。

比如,五年级的“寻根之旅•探索东营”专题探究,就从学习目标、探究任务、表现性评价、学习方式、学习工具、学习内容等进行了系列设计。如围绕“石油研究”“家乡之歌”“舌尖上的东营”“东营民俗”“孙武专题”“黄河文化”“英语话东营”“东营游戏”等任务,提供的学习工具则包括问题单、绘本、诗词单、视频、故事、“文字里的东营风情”等。

“与此同步的,必然是教师的成长。”教师孙莹莹告诉记者,自从学校开发实施了“共生课程”以来,以学科组为单位,利用“每周学科半日教研”时间,以“三轮磨课”为载体,建立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教师学习交流系统。

与此同时,学校立足教师的个性特长,使得一部分有个性、有才华的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不定时研讨,积极参与创拓课程的开发,并逐渐有了寻求突破的意识。比如,科学教师吴珊珊的STEM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宋小晶的3D打印课程,美术教师王建功、宋玉彬的创意版画、流动的色彩课程,等等。

教师冯青燕在自己的随笔中动情地写下了自己参与湿地课程研发带来的思与悟:

“当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着孩子进入湿地的‘大课堂’时,我忽然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慢下来真好!慢下来,才让我看到、听到每个孩子,关注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才能敞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

“教育,只有保存、保全、尊重和保护每个孩子的这份独特体验,才能让学习的旅途变得如此快乐与充实。也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爱送达孩子的心田,而不会变成教师的一厢情愿。”

一所学校,怎样才能抵达“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理想之境?王爱东认为,当下,从课程“共生”走向生命“共美”,发生在春晖小学的这场“共生”之变,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专家点评

好课程才会使学校有“性格色彩”
季俊昌

 我国著名学者杨四耕先生有言,“好学校总有自己的性格色彩”。我认为,好学校的性格色彩源于学校有“好课程”;“好课程”才会使学校有“性格色彩”。东营市春晖小学之所以有“性格色彩”,就源于该校在课程改革方面不仅有扎实的行动、显著的成效,而且培育形成了自己的课程改革品牌——“共生课程”。
  多年来,春晖小学建构形成特有的“共生课程”实践图景,源于有性格色彩的王爱东校长。作为齐鲁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作为一位有思想、有智慧、有作为,且具“执着”性格、“好强”色彩、“致远”情怀和“立人”心志的她,带领她的团队在课程与教学改革道路上一直矢志不渝地奋力前行着。于是,春晖小学的课程改革不仅有整体设计、系统推进,而且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落地有声,进而形成了一种力量、一种氛围、一种气势,乃至一种自觉的课程文化。
  是的,春晖小学在实现国家课程课标落地的过程中,借助“共生课程”的研发创生,铸造形成了自己的性格色彩:丰富的课程颜色,使学校一年四季都有风景,每一个生命色彩更加斑斓;足够的课程成色,让学校“育人”的含金量越来越高;鲜明的课程特色,令所有的时空都成为生命成长的场域;厚重的课程底色,不仅让学校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哲学,而且育人文化更具张力和魅力。
  所以,春晖小学闪亮的“性格色彩”源于丰满的“共生课程”。
(作者系东营市教育局宣传办主任、正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黄河三角洲学者)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