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社会性发展是学龄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当前,促进学龄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学龄儿童期,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被学龄儿童效仿,在学龄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教育的功能。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又因具有早期性、先导性、针对性等特性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龄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家庭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学龄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以下4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通过对国内外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当下学龄儿童的特点,笔者发现,民主型是值得所有家庭执行的教养方式。
通过对比国内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了解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系,指出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根据具体情况探讨促进学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指导家长如何对学龄儿童进行教育,提高学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龄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针对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父母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会加速学龄儿童社会道德的内化,有利于提高学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家庭教养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父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由于父母自身的原因,同一种方式在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效果。父母不应对学龄儿童过度使用惩罚和限制,否则会加速学龄儿童的叛逆和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最有利于学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当属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这类型的父母要求学龄儿童依规矩行事,但允许学龄儿童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学龄儿童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对生活表现得积极乐观。
针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学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笔者进行了思考,结果如下。
首先,很多家长认同严格专制的教养方式能让学龄儿童更好地成长,但更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民主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家长要弯下自己的身子,与孩子平等交往,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与爱。
其次,温暖并不意味着娇纵、溺爱。在孩子面前,家长的威严十分重要。在生活中,父母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对孩子放松要求,而要给孩子制定好规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再次,当学龄儿童出现错误时,父母不要一味地责备,应该与孩子共同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为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避免孩子再次犯错,为他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第四,父母对学龄儿童的教育具有先导性。从儿童出生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这就要求父母摒弃自身不良的品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学会爱孩子。对孩子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强化,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当然,一味地表扬并不可取,父母也应该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明白自己产生错误的原因。
最后,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形成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因此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对儿童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世界,而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性发展的进程。父母要为孩子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作者单位:嘉祥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