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职业院校考核这个指挥棒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的委员和代表时指出,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去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就是立起学校评价这个指挥棒,并以此导师生、促政府、带社会,撬动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整体推进。
引导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紧扣德技并修的培养要求,注重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引导学校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考核方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达标率作为重要指标,并要求学校提供课程思政、专业育人、“三全育人”落实推进情况及成效材料。
引导学校按类型教育规律办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引领者,通过建立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高职院校按类型教育规律办学,不但有利于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效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创新支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考核方案将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平均薪酬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指标内容,既要看就业创业率,又要看薪酬水平,还要看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多维度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确保学校坚定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引导学校面向市场灵活开放办学
从引进行业企业标准、能工巧匠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再到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二级学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学校开门办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价值、塑造品牌,将根扎在产业链上,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从产业中汲取丰富营养。为更大范围和力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资金、土地、设施、设备、人才、知识、技术和管理等多个要素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考核方案将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机构或项目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优化职业教育供给,推动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引导学校依靠教师办学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不同,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不但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既要会说,又要会做。考核方案将聘用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以及“双师型”教师占比作为考核指标,推动学校建设一支群英荟萃的“双师型”队伍。“名师出高徒”,为进一步加强职教名师队伍建设,考核方案把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青创人才团队、技能大师工作室数量以及教学名师(含青年技能名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主持人)数量等作为考核指标。
引导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办学
鼓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面向区域和行业重点产业找准专业定位,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核心专业能力,在技能大赛、技术创新、教学成果、标准制定、教材课程开发、职教联盟创建等领域创新突破、大显身手。“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考核方案在统一设定的评价指标之外还单独设置了特色创新加分项,引导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大胆探索创新,形成鲜明特色,千校千面、各具风貌。
在职业院校考核评价方法上,主要考虑有三个方面:一是评动不评静。指标设计时注重增量、淡化存量,重点观测考核年度内学校成果、成效、成绩的增加值,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年年都要有新进展。让先进有压力、后进有盼头、校校有动力,每所学校都鼓足干劲、奋勇争先。二是评硬也评软。既有毕业生就业率、创业率及平均薪酬、“双师型”教师比例、师均技术服务到款额等实实在在的业绩,又综合利用学生、教师、用人单位、企业、行业、第三方、同行、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评价结果,真正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单向度评价,软硬结合、综合评价,多维度展现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与认知,促进多元主体相互协商和质量共治。三是评优更评价。根据考核赋分情况,对全省高职院校确定A、B、C三个档次,对考核优秀的学校在经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安排中给予倾斜。评优不是根本目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办学质量考核评价,给全省高职院校建立起“坐标系”,方方面面工作都可以找到“导航仪”,每所学校都能够找准自身优势、短板和差距,实现对标对表、扬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