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校长视线 张波:给学生一片染满“泥土气”的教育田野 对教师多些尊重 管理机制改革释放办学活力

第5版:校长视线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校长视线
05

张波:给学生一片染满“泥土气”的教育田野

□ 记者 张桂玲

校长印象

身材姣好,面目清秀,性格开朗,说起话来像炒豆子一样“嘎嘣脆”的张波,最具标识性的特点,其实是干练。许许多多的难事,到了她手里,都会被她以快刀斩乱麻式的速度解决掉。虽然她到淄博市张店区湖田小学上任还不足4年,但她所在的学校却获得了快速“生长”。她所追求的“泥土气”,不仅源于对乡村教育当下发展现状和“泥土味”缺失问题的理性认识,源于她对农村教育如何让学生“记得住乡愁”、如何“做一个有根的人”的思考,同时,也是基于湖田小学的发展愿景而来——用多元化的选择促进个性化的生长,让理想的学校教育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

2017年9月4日,是张波到淄博市张店区湖田小学上任做校长的第一天。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有哪些劣势和优势?如何找到学校发展新的生长点?”当张波把目光投向校园外一片恣意生长的田野时,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她,好像忽然有了灵感。

“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不一样

的气质。湖田小学天然就具有的‘泥土气’不正是它最美的样子吗?”

也正是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瞥”,张波和这里的教师、学生一起踏上一条历时4年、染满了“泥土气”的探寻之路,经历了一段收获颇丰的成长之旅。

教育 要让学生“记得住乡愁”

湖田小学地处淄博市张店区最东端,距离城区较远,却有着城区所没有的天然资源优势。比如,辛安店石刻艺术、华光陶瓷技艺、老龙湾民俗和玉黛湖风景区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然而,随着城镇建设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乡土文化却正在不可遏止地消融。

有过8年担任业务副校长经历的张波,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设计及研发经验。她深知,课程才是让理念落地的支撑性力量。因此,她决定动员教师们一起探索研发出一套独具“湖田情韵”的乡土课程。

“城市化进程势不可当,但乡村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乡音、乡情、乡风、乡俗,是不该因为我们教育的缺位而消失的。”

“作为农村教师,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给学生一种‘记得住乡愁’的教育。”

在一次全体教师例会上,张波讲到动情处,情绪也随之“起来”了。

经过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教师们很快达成共识:乡土资源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可探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挖掘乡土资源,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植根乡土资源的教育,无论是文化素养的积淀还是情感的培育,无论是资源的整合还是与社会的互动,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基于这种认识,挖掘乡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与区域地理中提取乡土元素,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张波与教师们尝试探索一条有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最终实现“以泥土气息培根铸魂”。

但张波深知,任何教育,即使教育者认为是多么正确、多么“应该”,都不能像填鸭一样硬生生地“塞”给学生,而应该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像盐溶于水一样,不知不觉、悄无声息地渗入学生的心灵。

基于此,以“家乡”为主题,学校展开了一场面向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他们将学生的兴趣点一一梳理之后,理出了几条脉络,并确立了几个与之相应的研究课题:“乡风”“乡情”“乡韵”“乡味”“乡魂”“乡趣”。

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有哪些?最终要走向哪里?张波带领课程研发核心团队确立了两大目标:一是通过知识的学习,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物产、民俗风情等内容,了解家乡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社会之美、人情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二是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制作花灯、撰写环保倡议书、唱响红歌、制作家乡菜、参与传统游戏闯关、绘制岩彩画等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动手能力,提升劳动技能。

课程 要给师生“留足空间”

喜欢运动,走路带风,语速偏快,说话就像“爆豆子”一样的张波,做起事来也从不拖泥带水。

麻利、干练但从不武断,是她留给教师们的一致印象。不武断,是因为她知道“未经认同的理念,毫无意义”。所以,在她看来,学校作出的任何决策,都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湖田小学,“80后”和“90后”的青年教师占了全校教师的一大半。如何引导这些教师在研发乡土课程的过程中提升课程意识和能力,与学生一同成长,也是张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依然是几经“头脑风暴”,“1+1+1”的研发模式很快诞生了:一位班主任和一位科任教师带领一个班级,自主组成一个“子课题研究小组”。

这种方式给师生开辟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在张波看来,放手就是点燃创造的“引爆器”。

于是,不同的班级就有了不一样的研究主题:“我的家乡,走进多彩湖田”“走近传说,探秘•老龙湾”“在水一方,印象•玉黛湖”“春华秋实,品味五谷乐趣”“传统游戏,体验乡土味道”“匠心传承,感受石刻工艺”“印象岩彩,开启风情之旅”“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精神”等项目,悄然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最让张波感到得意的是,研究学习的空间一经打开,来自师生的各种创意也随之纷至沓来。

副校长岳微曾经记录过这样一幕:

当田野变成课堂时,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

去年9月的一天,淄博市玉黛湖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湖田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在班主任和家长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了园区内的植物科普馆,开启了一次奇妙的学习之旅。

在植物科普馆,学生们对馆内多样的植物和各种种植方式充满好奇:“葫芦为什么结在空中?”“没有土壤,生菜靠什么汲取营养?”当我们把实践课堂搬进科技园区,让学习在自然大课堂里真实发生,奇妙的学习之旅就这样开启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正如张波所期盼的,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生存空间。

湖田小学的学生们在惊叹于星辰美丽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到了家乡大气环境的污染与恶化。于是,“保护星空,减少污染”主题活动应运而生。主题研究小组针对环境污染自发组织学生们开展志愿活动。在活动中,他们亲手制作“仰望星空”主题小卡片,写上对环保的认识及保护环境的呼吁,走上街头、走进社区,送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并发出倡议:“让我们一起为保护头顶上美丽的星空而努力!”

“培根铸魂” 要先打开“情感之门”

教育需要情感的浸润,形式、手段与目的、目标之间需要一种情感的链接。

这也是张波在追求做有“泥土气息”的教育过程中一直遵循的原则。

以“培育情感”为导向,教师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超越学科、融入生活,通过做调查、做课题、做实验、搞设计和写报告等形式,开启探究式学习。

随着课程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教师们也逐渐对乡土课程有了新的认识:“社会是另一个重要的学校和课堂,生活是另一种重要的课程和教材,实践是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

以三年级开设的“匠心传承,感受石刻工艺”项目学习为例:学校通过对学生普及石刻的渊源、种类、用处等石刻常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体验,锻炼动手能力,加深对石刻文化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带领学生走访石刻村、近距离观摩石刻艺人现场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石刻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石刻的魅力,便自然产生了传承石刻文化的愿望。

每当农历逢一、逢六,便是远近闻名的湖田大集。这天,又逢湖田大集,湖田小学的学生们却经历了一次与以往不同的“赶大集”。

一大早,学生们带着科学课上用牛奶、橄榄油、皂基等食品级原材料制作的手工肥皂和用水晶鲜花做成的钥匙扣来到集市上。刚刚摆好商品,赶集的村民就纷纷围拢过来,小小的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现场氛围霎时变得活跃热烈。

一位路过的学生家长自豪地说:“这种手工皂,我家孩子也会做,是在学校科学社团学的,不光好看还很好用呢!”参加活动的学生李奇瑞说:“没想到我亲手制作的手工皂这么受欢迎,在科学社团学到的知识这么有用处。我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

岳微告诉记者,此次活动是学校课程乡土化实施的一部分。这次“创意集市”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提供了一个“乡土味”的平台,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张波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应该只是一句空话。“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做乡土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就能从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播下一颗热爱家乡的情感种子。教育应该相信这种种子的力量。我相信,如果学生受到这种泥土气息的滋养,那么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就是一个‘有根’的人。” (本版摄影 梦梦)

谷雨时节,张波带学生一起跟着节气看花草。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