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沟通 合作 共赢 让道德与法治点燃学生生命活力 图片新闻 实现海量阅读 打造书香校园 信息集萃

第4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4
【教育随笔】

让道德与法治点燃学生生命活力

□ 巨野县大义镇西闫小学 闫胜凯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校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以德扬善、以智启真、以体强身、以美塑身、以劳立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下,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象与问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而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不但无益于社会,而且危害社会。”近年来,有的大学生经不起生活中的挫折,选择了向困难低头,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远离尘世一了百了。一个鲜活的生命离开了人间,留下的只是父母无限的悲痛与悔恨。听闻这些令人心痛的事,我时常扪心自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高才生心灵如此脆弱,不堪一击,以致连自己宝贵的生命都不知道珍惜?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心理价值的正确引导。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让家长判断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就是成绩。只要成绩好,家长就高兴,“一俊遮百丑”。因为成绩好可以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于是,有的家长就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务,时时处处不让孩子动手,孩子得不到锻炼,养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不知道生活艰难,不懂人情世故 ,不能吃苦耐劳,心理承受能力极差。一上大学,离开父母,不能独立生活的弊端就显露出来,在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就会出现不适应或者内心受挫。如果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很容易造成精神压力。久而久之,容易诱发抑郁病症。这样,有的学生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我认为,要想杜绝发生类似悲剧,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课非常有必要。就小学阶段来说,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设,摒弃它副科身份的偏见,树立它在立德树人方面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观念,刻不容缓。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参加的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总书记强调,这个根本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可以说是各项教育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要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016年,国家把义务教育小学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与品德》教材统一改成了《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承载着德育任务的综合性学科,责任重大。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热爱自然教育等。要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上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获得,结合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教会学生感恩,珍惜生活,拥有家国情怀。要想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走进学生心中,去感知学生眼中的社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创设一些情境,让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生活化。要把儿童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不但把他们看成学校里的一名小学生,还要把他们看成社会上的小公民,让他们把校园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体会社会生活规则,在他们的心田里播下道德与法治的种子。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