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虽小结实成
——记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实验学校教师李尚军
2020年10月,全国新教育实验第二十届研讨会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召开。会上,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实验学校教师李尚军主编的“听,枣花开了”课程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2020年度卓越课程提名奖”,撰写的叙事《枕着枣香入眠》荣获“2020年全国新德育行动叙事特等奖”。
李尚军能获此奖,离不开他对用课程走出当地农村学校、农村学生特色教育之路的执着。区教研室主任韩峰说:“李老师让课程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枣乡精神点燃学生的生命之光,用故事串写学生成长的足迹。”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李尚军发现,周边的农村学生有明显劣势:缺乏父母日常的呵护和相伴, 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土气、贫穷,抱怨自己脑袋笨,学习效率低下;性格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情感相对冷漠。
同时,李尚军发现,农村学生“隐藏”的优势也不少:吃苦耐劳,更有毅力,上进心更强;接近大自然,贴近生产生活,课业负担较轻。他们往往对身边的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等自然现象习以为常,却并未真正了解它们。
譬如,对随处可见的枣树,学生从未进行过探究。在李尚军眼里,枣树不张扬,体态也不美,叶子也不招摇,花朵也不惹眼,只是把香香的花儿、甜甜的枣肉献给人类。一棵棵枣树,正像农民一样,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而那一串串娇小的枣花却像极了那些淳朴的学生,娇羞、内向、缺乏自信心。
李尚军下决心扬长避短、以长补短,把乡村小学的劣势变成优势:让大自然和乡村变成学生最好的老师;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包容、自信、乐观的环境。基于学生熟悉的枣园地理环境,结合“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内容,李尚军将“听,枣花开了”校本课程开发融入学校课程、学校文化建设中。
“听,枣花开了”,主要是指教师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仔细倾听,枣花定能悄悄绽放,寓意山里的学生如枣花朵朵,虽然平凡、羞涩,但是只要充分相信、仔细呵护,终会绽放生命的异彩。
在课程的探索与实施中,李尚军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由穿梭,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自在遨游,让课程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枣乡精神点燃学生的生命之光。
春季,李尚军带领学生走进枣林。此时,正是修剪枣树的最佳时期。杨树、柳树都发芽了,唯独枣树还在懒懒地睡大觉。它一不长叶,二不开花,树干上爬满了密密的皱纹,像老人的脸;长满了小黑疙瘩的枝杈,静静地伸向天空。李尚军带领学生,将树冠内的干枯枝,不能利用的徒长枝、下垂枝和过密枝,以基部除掉的方法进行修剪。
夏季,李尚军带领学生走进枣林。此时,正是枣花飘香的时节。枣花的花骨朵很小,看上去不像花,就像粘在叶梗上的一撮儿小米粒儿。在百花争奇斗艳之后,它才悄悄地露出娇小的身姿。微风吹来,一串串的小黄花摇摇摆摆、密密匝匝。仔细嗅嗅,有一股醉人的香潜入心底,久久地滋润着心房。蜜蜂们也嗅到了淡淡的枣花香,嗡嗡地飞来,采集那甜腻的枣花蜜。学生在枣树下闻着枣花香,留下了一串串快乐的脚印,画下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秋季,李尚军带领学生走进枣林。此时,正是硕果累累的季节。枣林里,彤红的大枣与碧绿的枝叶相映成趣,简直成为枣的海洋、枣的王国。近观,枣果如翡翠、似玛瑙,成串成簇,压得枣枝摇摇欲坠。果红叶绿的枣林里,学生和家长们一起欢快地劳作,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冬季,李尚军带领学生走进枣林。此时,正是蓄势待发的时候。那黑色的枣树枝丫纵横交错,如蛟龙遨游,似乱箭穿云,像鹿角牛犄般坚硬、遒劲、倔强、傲然。北风席卷着雪粒呼啸而来,根根枝条在风中摇晃,在茫茫白雪的衬托下更加显现出枣树枝干的壮美。学生站在这美丽的雪景前流连忘返,深刻体会枣树孕育香甜果实过程的艰辛。
“万花落尽我花芳,白露凛冽硕果香。”枣树平凡鄙陋,其身多刺、其貌不扬,生长在繁花似锦的果园中,少有人关注,但它顽强地生长,在沉默和孤寂中壮大,以旺盛的生命力抗击着命运。如同农村的学生平凡、不张扬,没有柳枝的柔可绕指,没有桃李的赏心悦目,但“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在课程的探索与实施中,李尚军追求“枣园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格局,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学生的成长、体验、收获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全面发展与个性飞扬的融合;让每名学生得到尊重、关注,让每名学生的心智都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的每项潜能都有发挥的机会,让其每项爱好都有实现的可能,让课程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理由;让学生在课程的滋养中健康成长,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加深了其对美丽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使他们过上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