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从新的时代格局看推进教育强镇筑基 STAD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寻蜜人生”创业体验行活动走进济南 浅析青年教师的语文教学观 “生本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 初三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理论阵地 】

从新的时代格局看推进教育强镇筑基

□ 井光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教育应当先行也必须先行。加快推进实施教育强镇筑基工程,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以点带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更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呼唤和期待。从目前千差万别的乡村教育现状来看,提出强镇筑基的目标到具体实践,需要有明确愿景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要切实做好结合文章。第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大举措。教育强镇筑基要找准融入这一重大战略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与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5个方面的振兴逐项衔接、有机融合。第二,要与乡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深度契合。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不存在非此即彼,没有谁优谁劣。强镇筑基的推进要与加快乡村教育的特点相契合,办好朴素的、自然的、多样化的教育,而不是盲目贪大求洋,失去自身鲜活样态。第三,要与乡村孩子的成长规律相符合。乡村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育人氛围、乡土风味等,既是宝贵的经历,又是良好的教育资源。要将强镇筑基的各项举措与乡村孩子的成长规律相符合、相一致,特别是要以“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关注每名留守儿童。第四,要与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相结合。推进教育强镇筑基要与党和国家整体推进的加快教育现代化、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强新时代教师队伍等结合起来,放在建设教育强国和学习型社会的宏大背景下来思考、谋划和实施。

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学校的现状来看,推进教育强镇筑基,至少应从以下11个方面统筹发力、系统推进。1.在建立省、市、县、镇、村一体化推进机制方面,不能把强镇筑基的责任单纯压在县或镇这一层级,而是要建立省、市、县、镇、村5个层级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制度机制,树立“人人负责,办好教育为人人”的理念,特别是要逐级列出清单、明确任务。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管,是符合规律和实际的管,而不是直接干预学校的教书育人。2.在推进跨行业、跨区域融合方面,创新机制将镇街党政部门及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与乡村学校共享共用,通过与城区优质学校、幼儿园结对,一体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方式,让更多资源惠及乡村孩子。3.在办学条件改善方面,要注重学校内部办学设施的提档升级。特别是图书的配备,既要配备到位,又要读取便利,解决好“配”和“用”的问题。4.加快教育信息化水平方面,要补齐乡村孩子在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教育等方面的“最大短板”。还要特别突出乡村幼儿园玩具、游戏场所的标准化改造。5.在深化课程课堂改革方面,要突出“一校一方案”特色。生动的乡村课程建设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生活教育等纳入其中,建设具有乡村活力、高效的课堂。6.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落实好乡村教师待遇和激励机制,突出对青年教师群体的关爱,从衣食住行、婚嫁等方面着手,实施安居工程。还要突出乡村校长队伍建设,深化职级制改革,把乡村校长培养成引领教育强镇筑基的引路人。7.在深化学校治理变革方面,完善乡村学校办学章程,逐校制订面向“十四五”的治校办学规划,推进民主治校,实施扁平化管理,建好家委会,突出乡村家长的参与。8.在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方面,要基于乡村教育实际评价学校和教师,切实把破“五唯”要求落实到位。9.在守牢安定、祥和底线方面,把好安全稳定、党风廉政、师德师风、规范办学等方面的风险点,抓实抓细,确保和谐稳定。10.在党建统领保障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好镇街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学校党组织的作用以及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11.在品牌创建、氛围营造方面,要创出特色,筑出多样化,从品牌学校、品牌项目、品牌校长、品牌教师、品牌课程等方面培育丰硕成果,打造出更多、更优教育强镇筑基的样板和模式。

推进教育强镇筑基,作为主力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抓住机遇,积极谋划,确保实效。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应就“如何建设高品质乡村学校、如何塑造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如何发展高质量乡村教育”3个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并躬身实践,用扎实的耕耘换来乡村教育的美好明天。另一方面,办好新时代乡村教育,离不开经费、师资等的大力支持。虽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也要杜绝单纯的“等靠要”被动思维和“有多少米下多大锅”的因循守旧思维,至少应明确3个认识:1.有心的校长资源多。优秀校长具备的一项能力就是盘活资源。如何在常态环境下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争取更多资源,考量着校长是不是有情怀、敢担当、有作为。2.态度决定高度。教育强镇筑基是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大支撑,以什么样的姿态、格局来看待、来应对,既影响工作成效,又影响师生的状态,必须高度重视、高位引领。3.乡村教育品质决定区域教育形象。能否营造重视乡村教育、关心乡村教师、关爱乡村孩子、尊重乡村家长的良好氛围,决定了一个区域在加快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能否行稳致远、能否赢得广泛尊重和认同,这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坚定共识、群策群智、抓好落实。

(作者系潍坊市教育局总督学、潍坊中学党委书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