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一线三点”助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以“演”助力顺天性 有滋有味教语文 图片新闻 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应用 初中班主任提升德育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班主任提升德育有效性的策略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教育感悟】

以“演”助力顺天性 有滋有味教语文

□ 德州市实验小学 张秀琴

每天手握一本教材翻来覆去不觉已30载。这30年,我虽没能在学科教学上取得多大的成绩,但坦诚地讲,对语文的钟情已经根深蒂固,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于我而言,课堂给予的或汹涌澎湃或静水流深的精神愉悦,是不折不扣的生活享受。所以,与其说我这30年是在教语文,不如说我是在享受语文。我常想:怎样把喜欢语文、享受语文的快乐嫁接到学生中,怎样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展示的情景美中陶醉并忘我?这大概是所有语文教师所期盼的。

《猴王出世》这篇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文言痕迹很重,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不仅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实际,而且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备课时,我特意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的前一部分用软件工具剪辑下来作为课件之一,通过这些来帮助学生们学习。

上课伊始,我在一体机屏幕上播放有关猴王出世的卡通画,同时简单地介绍猴王出世的故事,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接下来,我让他们初读课文,以求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接着,我播放《猴王初问世》的内容。影片中猴王的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们看得兴致勃勃。他们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手舞足蹈,有的拍手叫好,有的交头接耳,也有的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这一刻,我体会到了学生们的快乐来源。

看完后,我趁势让学生们读课文。由于还沉浸在影片的内容中,这一回,他们读得很带劲,很多学生边读边模仿在影片里看到的一些动作、姿势以及听到的猴子们的声音,还有的几人一组齐读精彩片段。美猴王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特点,在学生身上全都体现了出来。

后来,我干脆抛开教案设计,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起来。

一阵热闹过后,我和他们一起欣赏文中的对偶句,如“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等。还教他们积累4字成语,如“瞑目蹲身”“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而后,又组织大家讨论、质疑,畅所欲言,解决心中的困惑、疑难。

最后,我顺势提出课后阅读原著的要求。我知道,虽然他们大多从电视等媒体上看过《西游记》,但真正读过原著的人却很少。那么,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整本书的兴趣,正是学习本课的目的之一,也是我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

通过这堂课,我悟出这样的道理:用课件辅助教学很有必要,绝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玩花架子。它是实用的、实在的,是能让学生们受益的。

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讲台让给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欢乐是童年的底色,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将表演穿插于语文学习中,以“演”的方式诠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展现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实乃“应运而生”。成长是教育的真谛,善导是教师的天职。将表演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以“演”的方式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乃“顺势而导”。一名好的教师何尝不是一位好的“导演”?学生又何尝不是语文课堂的“演员”?“导演”利用资源,创设情境,引“演员”入戏,让“演员”施展才艺,乃语文学习之佳境。师生一起在戏剧般的课堂中咂摸有滋有味的语文。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