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 中小学校内禁设小卖部、超市 济南破解“软实力”提升的“人才密码” 山东专题研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省推动研究生教育提质创新 我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落幕 暑期乐享非遗“营养餐” 昌乐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济南破解“软实力”提升的“人才密码”

□ 特约通讯员 陈敏

编者按: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凝心铸魂、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要求,围绕《全省教育系统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安排,本报开设“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专栏,推进全省教育系统师德专题教育工作走心走实走深,促进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7月12日,在济南市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会现场,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崔建从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品木手中接过了“济南市师德涵养基地”牌匾。该校成为首批确认的11家济南市师德涵养基地之一,章丘区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等6家单位同时被确定为济南市首批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当天,济南名师名校长“教育说”大讲堂同步启动。

教师队伍的形象,代表着一所城市的教育形象。近年来,济南市以“落实”作为深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词,闯出了一条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地方路径”。

顶层设计,夯实政策支撑体系

2020年5月,济南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聚焦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具有济南地域特色的诸多开创性举措,拉开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序幕。

其后,《济南市教师队伍建设“锻铸师魂、涵养师德、提升师能、激励惠师”四大行动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各区县出台“实招硬招”,教师队伍建设“落地有声”。历下区创新建立“教师竞聘双选”平台,盘活全区教师资源;天桥区规划发展荣誉体系,启动“进阶式”培养工程;历城区实行“一键约课”“研训一体”,多措赋能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莱芜区实施“城乡发展共同体”工程,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立德铸魂,让红色成为师德底色

“投身乡村教育振兴战略,让每个乡村娃在家门口上好学,这样的青春特别有意义。”济南市经十一教育集团陡沟校区执行校长罗凯说。

罗凯所在的济南市市中区,自2019年以来,通过集团党建100%全覆盖,20个集团党委、105个党支部红色集群开展“六联式”集团党建,即政治理论联学、优势资源联享、实践活动联办、党员队伍联建、中心工作联动、作风纪律联抓,培育区级党建品牌示范校10个、特色校10个,形成党建品牌群。

济南市启动“泉城义教”公益志愿服务,先后赴商河县、临沂市等开展巡讲、师训、助学;确定每年9月为师德师魂教育主题月,认定首批11家济南市师德涵养基地、6家济南市教师实践教育基地;举行“献礼建党100周年——教师红色读书会”,等等,济南市师德师风建设处处可见鲜明的“红色印记”。

破立并举,坚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方辉说。

近年来,济南市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划“红线”亮“底线”,强调“零容忍”“一票否决”,向社会全面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邮箱,持续开展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整治,让廉洁从教、风清气正真正成为济南教育的品质底色。

突出规则立德、典型树德,涌现出勇救落水儿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商河县郑路镇褚集小学教师伦学冬,36年扎根山区教育事业的章丘区官庄镇田家柳小学教师贾翠珍,全身心投入援藏教育事业、被当地群众尊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拓荒人”的济南传媒学校教师张志强等一批优秀师德人物典型。济南西城实验中学“人人关注学生,关注每名学生,倾尽教育智慧,成就每名学生”的师德文化,济南三中对心困生的认真摸排和设置“隐形保护人”的呵护等,获得广泛赞誉。近3年来,在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检测中,济南市师德师风建设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育师惠师,让更多人愿意“在济南当教师”

济南市在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打出教师队伍建设系列“组合拳”,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留在济南当教师”。

据介绍,济南市将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万名骨干教师、千名卓越教师、百名教育家型教师。设立泉城教师讲堂、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山东省特级教师工作坊等,发挥“头雁效应”。同时,济南市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深化中小学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发放力度,开展“教师荣退”“礼敬退休”等尊师活动,济南教育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