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阅读润泽生命 书香哺育心灵 诗词飞扬 翰墨飘香 图片新闻 让经典诵读有声有色 用好图书资源 打造书香校园 与小学生一起“画”作文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得意之笔】

与小学生一起“画”作文

□ 肥城市实验小学 李公兰

语文课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阅读、作文,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既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又是提高其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可是,小学生哪来这么多经历和感悟?“写什么”和“怎么写”成为小学作文教学最棘手的难题。为进一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我大胆地将思维导图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构建了独特的“导图”翻转作文模式。

启发联想,“导”出从容

一天,我让语文课代表石磊读自己的作文,没想到,他竟然支支吾吾。在同桌的提醒下,他才打开作文本,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作文虽然写得不太理想,但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我让他把作文本交上,他很不情愿。这时,同桌举手告诉我:“老师,石磊的作文本是空白的。”原来,石磊因奶奶去世耽误了习作。可是,他能临场即兴“念作文”,显示出了深厚的积累与敏捷的应变能力。

那么,石磊的秘诀在哪里?在于课外大量阅读,在于善用思维导图。例如,在教学《习作5: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醒学生自定写作方向。有的学生喜欢鲜花,就写花草树木;有的学生喜欢小动物,就写小猫、小狗……思维模式不同,眼中的缤纷世界就千姿百态。待学生确定写作意向后,我要求他们画好思维导图:确定写作对象,描述其特点和内在情感,描述主要事件,注重心理描写,体现完整情节。待学生写完后,我选出石磊的范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又如,在教《难忘的人》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文题,画好思维导图:自己对哪个人印象最深刻,就将这个人作为核心词,放在思维导图的正中间。而这个人让自己难忘的几个方面,则可以作为思维导图的第二级关键词,用短线与一级核心词连起来,如二级关键词“外貌”“性格”等。对“性格”的描写,打算写几个方面,可以作为三级关键词,如“善良”“有礼貌”“乐于助人”“耐心”等,再逐一进行简单的概述。必要时可以列举一两个实例,以完善、细化思维导图。这样不仅明确了“写什么”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

对照修改,“导”出能力

当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照自己构建好的思维导图规划作文大纲。然后,教师对学生规划的作文大纲进行指导,让学生修改初稿大纲并勾画出写作要点,再说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学生按照自己从前构建的思维导图列出提纲,对自己完成的作文初稿不断进行通读、思考,并自主修改。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从而达到自主评改的教学目的。

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完成自主评改的前提下生生合作,进行作文评改。学生对照别人的思维导图,评改他们的作文,不仅能理解别人的行文思路,提升自己的修改水平,而且能发现别人写作中的亮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畅谈交流,“导”出创新

作文的本质是生命的倾诉与表达。在作文讲评中,我们以学生为主角,用“新闻发布会”的方式畅谈思维导图,名曰“新作见面会”,由上次作文训练中的5名佼佼者担任“发言人”,发布他们的佳作,其他学生则是“记者”。至于我,自然就担任了见面会的“主持人”,也是一个旁听者。

当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议程”。首先,“发言人”饱含深情地诵读自己的作品;紧接着,要针对我为他们设计的4个问题向“记者”们作“发布”:这篇新作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选取这几件事来写的理由是什么?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对哪些地方还感到不满意?“发言人”讲完后,再由“记者”们对这篇新作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向“发言人”提出各种问题。发布会的高潮自然是“记者”对“发言人”的轮番提问:“你的写作是否参考了谁的风格?”“你是怎样得到这些素材的呢?”学生交流的积极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发布会渐入佳境时,一名“发言人”卡壳了,气氛尴尬起来。我忍不住帮他解围,刚要开口说话,一名“记者”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问的不是你!”大吃一惊后,我笑了,学生们也笑了。整堂课,学生大胆表达,真诚交流,收获颇丰。

“导图”翻转作文模式,以“启发联想”为起点,经历“评价修改”和“畅谈交流”的过程,最终止于“评价对照”,如此一来,从引导到评价,从实践到能力,层层深入,从而稳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